關鍵字:樂觀
-
乳癌婦克服荷爾蒙副作用 中西醫整合照護成抗癌新趨勢
癌症新知 / 乳癌269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2020年發表最新報告,女性乳癌人數已經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尤其在台灣,乳癌不但長年佔據女性好發癌症的榜首,每10萬名女性年齡標準化的發生率,又比前一年增加5.9人,高達78.9人。 -
本土疫情狂燒! 6款防疫裝備討論網路聲量最大是這款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952《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防疫裝備最近3個月內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對6款防疫裝備的討論內容,以及哪10大人物的個人頻道最能引發網友的迴響。 -
台灣防疫健康醫師向前行 名醫齊上菜把免疫力吃出來!
醫美減重 / 美容整形3397整形外科權威名醫張大力院長長期推廣「醫食同源」的健康生活,日本進修期間體認到日本注重養生及全民健康生活運動,回台邀請東京「南雲吉則」總院長共同舉辦健康講座。張院長主張防疫升級,新書《抗發炎減齡生活》公開樂活日常,設計「減齡餐盤」,從飲食展現抗自由基、活化端粒酶等抗衰老內容,從體內營養延續青春與活力的保鮮期! -
腦動脈瘤術後併發症同樣危急 醫師呼籲別輕忽頭痛警訊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306鄭小姐因感覺頭部劇烈疼痛而到院就醫,檢查發現是腦動脈瘤破裂,且出現水腦及血管痙攣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李建輝醫師帶領醫療團隊,前後利用栓塞、放置引流管、抗痙攣藥物等手段積極治療,目前鄭小姐恢復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 -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92為提升民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每年的4月11日訂為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ay)。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者盛行率約1%,年過80,則比率提高至2%至4%。 -
主動脈瘤如同體內未爆彈! 「5症狀中1」數分鐘恐沒命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538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劉殷佐指出,主動脈瘤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堪稱「無聲殺手」,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配到全身,一旦主動脈瘤快速膨大而破裂時,可能有猝死風險。
-
罹癌後身心其實同樣難熬 專家建議從心靈層面多方治療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564近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醫學界重視,癌友心理層面也需獲得專業照顧。方俊凱說,「心理腫瘤學」目的為針對癌友、家屬、照顧者、醫療團隊,在不同時期和身、心、靈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 -
長期睡眠障礙恐引發失智症 最佳睡眠時間1天最好7小時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007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睡眠障礙(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睡過長、過短、斷斷續續等)都會提高未來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睡眠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的判斷能力、記憶力,還可能進而導致未來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功能疾病,亦會引起三高。2020年刺胳針委員會發表於知名期刊《刺胳針》有關失智症的報告,睡眠障礙的人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分別上升20%及60%!且進一步分析發現睡眠時間的長短竟也與老年失智有關!睡眠時間若不到5小時或超過10小時,結果罹患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