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排便習慣
-
立夏人體心火旺盛!養身重於保養心氣 多補水分防中暑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801中醫師周宗翰指出,氣溫飆高時,人體水分流失快,血液變的濃稠,容易產生血栓,堵塞腦部就變成中風,阻塞心臟或血管將會引起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另外,人體處於37、38度高溫環境下,體溫會跟著攀升,這時皮下血管擴張,回到心臟的血流量變多,心跳會加快,心臟必須打出更多血液,以充填擴張的血管,恐增加心臟負擔。 -
10大癌症「沉默殺手」大腸癌如何預防 就靠4個好習慣
癌症新知 / 腸癌3898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罹患大腸癌,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曾連續15年蟬聯我國「10大癌症」之首,偏偏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導致患者常在感到明顯不適時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大腸癌可說是「預防勝於治療」。《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預防大腸癌」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四個預防大腸癌好習慣。 「健康飲食」是預防大腸癌重點 「定期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
10大癌症榜首全台盛行率這區最高 專家曝防大腸癌飲食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5431近日作詞人李坤城因大腸癌過世,令人想起資深藝人賀一航以及藝術家李國修也因大腸癌過世。近日作詞人李坤城與小40歲林靖恩的「爺孫戀」的結束 讓這個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注意。66歲的李坤城大腸癌病逝,近年來也不時聽聞名人因大腸癌症離世的消息,例如老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以及時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等名人也都因大腸癌逝世。 -
音樂人李坤城大腸癌離世 為何健檢正常突發現大腸癌?
癌症新知 / 腸癌4773去年一度傳出李坤城病重,當時他公開闢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生活飲食控制少油、少糖、少鹽,常吃蔬菜水果,天天都會跑步快走運動半個小時,台中天氣好也天天會曬曬太陽,不吃藥,一切都以自然健康食品為主。」據報導,李坤城去年3月健檢報告結果正常,當時還被誇「身體比年輕人還要好」,沒想到半年後,因呼吸困難,就醫檢查,結果竟為大腸癌末期,且已經骨轉移。 -
台人近9成都有這困擾? 6大族群尤以排便不良最容易中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444痔瘡對許多民眾來說是難以啟齒的隱疾,而根據成大醫院統計,台灣痔瘡罹患率高達 86%,可見痔瘡是現代人的常見困擾,而究竟有哪些族群需要特別注意得痔瘡的風險,趁早改掉壞習慣,避免坐立不安的痛苦找上門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內「痔瘡高風險族群」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6大痔瘡高風險族群。 -
大腸癌難發現!7大特徵助判斷 網友:定期檢查最靠譜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3781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且易與其他疾病徵兆混淆,因此了解大腸癌常見症狀,並在有相符情況時多加留意、嚴重時儘早就醫,成為國人重要的課題。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網友熱議的「大腸癌症狀」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罹患大腸癌後的7大常見症狀有哪些。 -
惱人痔瘡怎麼辦? 常見症狀、手術療程懶人包1次搞懂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62痔瘡是在肛門口由包括動靜脈在內的小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平滑肌纖維等構造組成。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上方的痔瘡稱為「內痔」,發生於肛門齒狀線下方到肛門口外則稱為「外痔」,內外痔同時發生稱作「混合痔」,大部份的痔瘡屬於混合痔。痔瘡被認為是人體的「肛門軟墊」,能維持肛門張力,幫助肛門口密封,好發於右前、右後、左側3個位置。當肛門周圍面臨壓力時,例如久坐導致肛門直腸內壓力上升,就可能導致肛門軟墊的結締組織彈性疲軟,組織過度增生並向外滑出,嚴重的內痔脫垂甚至會掉出肛門外。 -
這些人是痔瘡高風險族群! 治療與預防專家1次告訴你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319鄭詩鋒醫師指出,若痔瘡持續引起患者不適,會先考慮採用保守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生活習慣,透過服藥如抗生素、軟便劑來改善便秘、幫助排便及抗發炎,輔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以及塗抹藥物和塞劑,來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和搔癢,通常用藥1至2週,就會改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