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憂鬱情緒
-
疫情期間見面次數減少 多打視訊電話有助老人心理健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437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老年人平均每周花費123分鐘進行面對面交流,低於疫情之前每周282分鐘。在電話和視訊通話上花費的時間增加約25%,從過去113分鐘增加到每周141分鐘。透過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的時間,也增加了大約30%,從疫情流行前的44分鐘增加到每周57分鐘。 -
疫情焦慮睡眠障礙最常見 微解封後這樣做找回過往生活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22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自殺暨成癮防治中心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面對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遭逢挫折而感到憤怒、經歷失落而感到憂鬱,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以若讀者正因為疫情來襲而感到無助害怕、惶惶不安,那是人性,千萬不要責怪自己不夠堅強;直面這些真實感受,正是讓我們了解自己面臨哪些壓力,進一步重置身心平衡的第1步。 -
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10巧健康操幫助穩定自律神經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984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治療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通常都能發揮不錯的效果,例如:刮痧、針灸,幫助調理身體,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幫助改善自律神經的不正常的狀況。 -
生病造成焦慮、憂鬱怎麼辦? 身心科醫師提供專業解方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787因生病造成的焦慮、憂鬱情緒,該怎麼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分析,就臨床觀察與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本身有其他疾病,例如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有內外科相關疾病或慢性病史的人,確實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困擾。 -
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也要有警覺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94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說,憂鬱症的症狀有情緒、想法、身體等三方面的問題。情緒方面的表現為:心情不好、心情低落、悶悶不樂、煩躁不安、哭泣、落淚、沒有興致等。 -
爸媽運動找孩子一起 全家人相揪動起來有助情緒穩定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280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2020年5至6月期間,以6都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從回收2,222份的有效問卷中發現,放學後或假日,近7成受訪者「沒有」和父母親一起運動,4成8「每周1至2天」會一起運動,青少年無法和父母親一起運動的原因前3名為「父母親工作/家務忙,沒有時間」、「課業繁忙,沒有時間」、「自己/父母親沒有運動習慣」。 -
家中老人衰弱嗎? 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7指標給你答案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3471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的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的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也會增加,處於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 -
情緒在體內平衡靠這個 憂鬱症患者缺少此關鍵機制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349情緒的體內平衡這種機制,是透過活動來穩定情緒的能力,當情緒低落時體內平衡會受到損害,甚至在曾被診斷出憂鬱症者是不存在的;該研究還發現,情緒低落的體內平衡可以預測出更高的憂鬱症發作頻率以及發病期間,且活動和情緒之間的某些關聯與文化特別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