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心血管問題
-
5大醫學中心揭露猝死4大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尤其當心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79罹患心律不整等慢性病,若未規律接受治療,病情未受良好控制,感染新冠後重症風險恐增加,原本疾病突然發作的危險也大增。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若因不願意就醫而導致未能規律服藥控制,中風與猝死風險更會危害民眾健康。 -
類風濕性關節炎反覆發作難控制? 善用健保藥治療達標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20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控制,不僅可能面臨關節破壞的失能風險、降低生活品質,還可能併發容易感染、心血管疾病、骨鬆和憂鬱症等疾病。由於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但若能在確診後及早治療,有助於延緩病程、減少關節腫痛不適,還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年紀輕也得心血管疾病? 醫揭「關鍵共通點」血脂超標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438在《未行動的代價:亞太地區心血管疾病之次級預防-The Cost of Ina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Pacific》最新報告指出,包含台灣在內的亞太區8國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4年內再次復發的風險高於一般人30%。 -
復健科醫師解析手部疼痛成因 增生療法幫助縮短恢復期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8903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繆璇解釋,「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部麻木跟痠痛的疾病,好發於女性,針對某些過度使用手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譬如運動員、家庭主婦等。至於指關節炎的病例常見為大拇指的掌腕關節炎,因為常提重物、長時間拿手機以大拇指滑動,主要症狀會有僵硬無力、手指彎曲不順和疼痛感。 -
降低ACE2活性遠離染疫風險? 醫曝:應該做這2件事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113面對疫情的迅速惡化,聯欣診所林美秀院長指出,病毒越是猖獗,人們越要冷靜,除了口罩、洗手、注射疫苗、減少移動,還要從醫學證據上尋求生活防疫手段,才能安然度過這一劫。 -
眼部病變不可逆 糖尿病患者失明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3412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盛行率高達約11%。當血糖超標時,全身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可能發炎、硬化、病變,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共病」。高血糖會傷害大血管,使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使腎臟受損,導致蛋白尿及慢性腎病變,患者解尿時泡泡愈來愈多,最後可能需要洗腎。 -
保養心血管要趁早 高齡者日常更要留意身體警訊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904聽到胸痛,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心臟病,不過有些患者的胸痛與胸主動脈有關。胸主動脈連接心臟,是身體最粗、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血管系統的高速公路。主動脈壁富有彈性,可以承受高壓血流衝擊,並協助把血液送往全身。當主動脈出狀況時,往往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
主動脈剝離9成與高血壓有關 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可預防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421其實,8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3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為避免憾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3高、規律服藥、定期健檢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