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
「醫師,我最近看東西都怪怪的,而且比較模糊。」林先生抱怨。
「2隻眼睛都有問題嗎?」醫師問。
林先生先遮住左眼,看看四周,再改遮右眼,蹙起眉頭說:「好像是右眼有問題,看起來柱子會變形,還有些黑影。」
「你有糖尿病嗎?」醫師問。
「有耶,」林先生點點頭,「我血糖都比較高,已經好多年了。」
「這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問題喔。」醫師說。
「血糖跟眼睛怎麼會有關係?」林先生一臉訝異地問。
經過檢查後,林先生已有黃斑部水腫的狀況,由於同時罹有心血管疾病,於是接受了長效眼內類固醇注射治療,並持續追蹤,視力也漸漸改善。
最常被忽視的糖尿病共病
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盛行率高達約11%。當血糖超標時,全身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可能發炎、硬化、病變,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共病」。高血糖會傷害大血管,使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使腎臟受損,導致蛋白尿及慢性腎病變,患者解尿時泡泡愈來愈多,最後可能需要洗腎。
由糖尿病所造成眼睛病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眼科鍾雨潔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高達一般人的25倍,且罹患糖尿病20年以後,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會上升到6成至9成;然而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超過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規則進行眼底檢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等到視力模糊、甚至看不見的時候才到眼科求診,」鍾雨潔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就診時,往往已是很嚴重的黃斑部病變了。」
▲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倘若看起來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圖/照護線上提供)
大家可以使用電腦螢幕做個初步的測試,先遮住一隻眼睛,用另一眼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倘若看起來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要盡快就醫。
什麼是黃斑部水腫?
鍾雨潔醫師解釋,「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最中央的區域,負責精細的視覺與顏色呈現,是看東西最重要的地方,無論是看書、看人臉、看電視、看手機,都相當仰賴黃斑部的功能。我們的視網膜上有許多血管,若血糖持續超標,會造成微血管病變,漸漸導致視網膜缺氧,而過多的發炎物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能讓視網膜出現滲漏、出血、阻塞等問題。由微血管管壁滲漏的液體會使黃斑部腫脹,進而影響視力,稱為「黃斑部水腫」。
「尤其當滲漏的脂肪愈多,光線愈無法穿透,對視力影響更大。」鍾雨潔醫師指出,所以罹患黃斑部水腫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視力變得模糊,看東西物體的型態變扭曲、縮小、呈現波浪狀,甚至產生黑影。
雖然視力出現變化,但是患者如果只有單眼出現黃斑部水腫,就不一定會立刻感覺到眼睛出狀況,因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眼內長出更多新生血管,嚴重危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
▲罹患黃斑部水腫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視力變得模糊,看東西物體的型態變扭曲、縮小。(圖/照護線上提供)
黃斑部水腫怎麼辦?
「早期針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主要是以雷射治療為主流。」談到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說明:「現在的治療方式已漸漸改成以眼內注射為主,而且有不同的藥物可以選擇。」
用雷射治療黃斑部水腫時,雖然可以阻止視力快速惡化,但雷射會造成疤痕,若施行在黃斑部上,可能對視力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算是比較不得已的手段,因此逐漸被眼內注射取代。
進行眼內注射時,早期是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來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並減少微血管的滲漏。施打抗血管新生因子時,前3個月需要1個月打1針。這個藥物可以用來治療老年性、近視性、及其他種類的黃斑部病變,運用範圍廣,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較不適用。
▲使用長效類固醇眼內注射治療時,每4至6個月打1針,治療間隔較長,患者比較不需要頻繁跑醫院。(圖/照護線上提供)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其實也是1種發炎反應,使用類固醇能夠消腫、緩解發炎,因而發展出長效類固醇的眼內注射。由於糖尿病患者常常有心血管問題的共病,較不適合施打抗血管新生藥物,這時使用長效類固醇藥物眼內注射相對比較安全。使用長效類固醇眼內注射治療時,每4至6個月打1針,治療間隔較長,患者比較不需要頻繁跑醫院。
「從眼睛打針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眼內注射是很快速的1種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談到自己的經驗:「在局部麻醉眼藥水的輔助下,患者只會覺得好像在抽血,被針頭刺一下的感覺,治療很快就結束了。」通常,患者在接受眼內注射的2星期之後,視力會逐漸改善,模糊感減輕,看得比較清楚。
血糖達標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會問,是否應該吃葉黃素或保健食品來挽救眼睛,」鍾雨潔醫師表示:「我們都一再強調,控制血糖才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無法仰賴其他的營養補充品。只有把血糖控制達標,降低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才能減少各種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在努力從飲食、運動、藥物3方面來控制血糖的同時,也請記得定期檢查眼睛。根據研究,從診斷糖尿病到出現眼睛小血管病變大約需要5年時間,因此醫師建議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被診斷糖尿病的5年後,要定期做眼睛檢查。
至於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為糖尿病之前,可能已經血糖過高好一段時間。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診斷初期,就要到眼科接受眼底檢查。
「有研究認為,在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初期便接受眼底篩檢,可發現大約有2成患者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鍾雨潔醫師提醒:「之後每年都要做1次眼底篩檢,確保視力健康。」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會面臨諸多健康問題,而在各種糖尿病共病裡,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視力變化,因此定期去做眼底篩檢的比例最低,經常錯失治療時機。眼睛血管病變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唯有每年規則接受眼底篩檢,才能及早期發現黃斑部水腫,及早利用眼內注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可能失明的黃斑部水腫,醫師圖解說明】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糖尿病營養補充怎麼選? 看懂標示這「鉻」不能缺!
延伸閱讀
-
WHO下修高度近視為500度 不及早控制這些眼疾恐發生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541晶盈眼科診所醫師莊宗憲指出,國內學童近視比率高,除了遺傳基因之外,主要與提早接觸3C產品與學習習慣大有關係,家長應多留意孩童用眼環境、適度限制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與定期視力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進行矯治,以避免近視度數快速飆升。孩童近視若無好好控制,每年近視度數可能快速成長100至150度,不可不慎。 -
罹患白內障除了老化因素 還有這些風險因子你不能不知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671收治該名白內障患者的晶愛眼科醫師李孟昇指出,導致白內障的原因通常與老化和接收過多紫外線有關,此外,高度近視患者也是白內障的高風險族群,其他也有少部分案例是因為外力撞擊傷及水晶體,特殊代謝疾病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所致。而該名男子則是因為長期服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類固醇藥物,使得水晶體混濁,白內障因此產生。 -
沉迷手遊與社群軟體 高中生「手機型斜視」鬥雞眼上身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289亞東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翁紹維指出,雙眼就像是2台攝影機,在看遠方目標時視線會呈現平行,但在看近距離物體時,雙眼內側的肌肉就會出力,使視線聚焦在同1個目標上,也就是「內聚」。所以如果當看遠方物體時雙眼仍然保持內聚狀態,或是看近物時雙眼的內聚超過需要角度時,就稱作「內斜視」。 -
近視1年平均超過這幅度 日後高度近視演變眼疾風險高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772目前幼稚園和小學在每年新學期開始時會為學童進行視力檢查,如果學童視力加深快速,初步的治療會使用散瞳劑,若效果不彰再進而使用長效散瞳劑,通常小學生活潑好動,秋冬季節也許還能忍受,但夏天陽光強烈時,瞳孔處於散大狀態就容易產生畏光,家長也擔憂瞳孔散大暴露於紫外線面積較多,相較之下可能對黃斑部造成不可預期的傷害。 -
寒假過後近視度數飆3倍 研究指出學童度數過高恐失明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275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部主任方怡謨表示,近視的成因為是眼球前後徑軸長不正常地增長,近視度數愈多,表示眼軸愈不正常增長,主要原因是環境光線不足,以及不良的用眼習慣,例如,沉浸在3C螢幕產品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