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心理衛生中心
-
防疫期間少出門 每隔30分鐘起身走一走可遠離憂鬱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172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而言,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例如提高協調技巧或骨骼強度,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的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如隨意走動(購物、在家裡或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雖然這些類型的活動較為可行但因缺乏結構,此研究也提供了防治青少年憂鬱症具體可行的方向。 -
中年女性體力變差憂鬱風險增 體虛可從2個動作探知
兩性關係 / 女人幫2985該研究由新加坡學者進行,研究者以1,159名年齡介於45至69歲,定期赴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婦科門診的婦女為對象,受試者在接受門診期間,透過手持式測力計評估上半身身體表現(握力狀況);再透過步行速度、站立平衡及重複的坐下起身(不用手輔助進行5次),了解受試者的下半身身體表現。並以問卷評估受試者過去1周曾出現焦慮和憂鬱相關症狀的頻率,包括:悲傷、無法控制的擔心、失去興趣、疲勞、睡眠問題和食慾不振等。 -
壓力太大忍不住大吃大喝 吃對食物才能紓解憂鬱症狀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923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2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1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1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 -
你今天「坐」幾小時? 超過8小時的人比較不開心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517該研究為系統回顧研究,研究者以42名每周工作30個小時以上的成年人為對象。參與者佩戴身體活動測量器(activPAL)持續1周,以身體活動步數作為共變量,依參與者每天坐著的平均時間,分為「低於8小時」、「8至10小時」、「10 小時以上」3組,並將參與者完成的焦慮和憂鬱量表(HADS)及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12),採共變數分析進行檢測。 -
靠吃糖改善憂鬱恐成癮 這些天然食物可緩解情緒低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46實驗結果顯示,3周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評分上並沒有明顯改變。3個月後,研究者對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進行電訪,發現仍有7名依舊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 -
睡眠品質與心態有關 樂觀有助改善失眠問題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549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這項研究設計上其實有缺陷,並非所有人都使用過睡眠檢測儀,部分受試者只是憑藉主觀感覺來回答睡眠品質好與不好。不過,結果顯示越樂觀的人對自己的睡眠品質越滿意,代表良好的睡眠有益於穩定情緒、維持身心健康狀態。 -
青少年上網時間越多越憂鬱 網路討拍反而心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71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不但上網時間長,而且很難控制內心衝動,藉由調查發現,離開網路不到10分鐘,又想上網的青少年,約占調查11%,換句話說,每10個青少年就有1個不到10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或打開電腦,然而這群青少年比起其他人,憂鬱比率又特別高。 -
甩開憂鬱焦慮迎接正能量 從書寫感謝信開始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994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書寫感謝信函是個充滿愛的過程,能從經驗及記憶中感受到自我成長、被愛、受照顧、同理接納等較正面的感受,建議民眾應該常抱持著感恩之心,藉由感恩重新檢視自身生活,感受周圍人際的支持與關懷,幫助自己擁有更多的愉悅幸福感,來維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