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腸瘜肉
-
代謝症候群患者 大腸瘜肉風險高
癌症新知 / 腸癌3712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陳柏潤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不分年齡層,發生大腸腺瘤(瘜肉)的重要危險因子,其中以高三酸甘油酯症為最顯著的影響因素。台大醫院的研究也曾指出,40至49歲,抽菸並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發生大腸腺瘤的機率較高。 -
抗生素服用超過2周以上 恐增大腸癌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662
美國Harvard醫學院和Massachusetts總醫院的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分析了美國長期護理健康研究的16,000多名病人的資料,其中超過1100位的病人有大腸瘜肉。更進一步分析發現,在20至39歲這個年齡層,使用抗生素2個月以上的女性,跟沒有吃抗生素的人相比,大腸有瘜肉的比例增加了36%;而在40至59歲這個年齡層,有吃抗生素2個月以上的女性,也比沒有長期吃抗生素的女性,更容易在數十年之後有大腸瘜肉。 -
大腸瘜肉好發五大職業 共通點:工時長狂加班
癌症新知 / 腸癌3635這項研究共調查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其中147人曾被篩檢出大腸瘜肉,分析整理出五大好發職業,軟體工程師、行銷企劃、公務員、醫護人員、營建人員。 -
國人腸胃健康拉警報 青壯年1/4腸老化20歲以上
癌症新知 / 腸癌3745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長蔡英傑教授表示,「台灣腸胃健康地圖」鎖定全台20至45歲共1,172位民眾,針對與病菌相平衡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腸胃疾病、腸胃問題 、腸道年齡、飲食習慣等進行抽樣問卷調查 ,最後結合國民健康署所公布大腸癌與胃癌數據。 -
腸癌化療影響全身免疫 中醫輔助提升治癒率
癌症新知 / 腸癌3295從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數據得知,西醫化放療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式雖然有效,但治療過程中病人的不適感較強烈,若能配合中醫調理,不但抗癌過程輕鬆,又可將癌症變成像慢性病予以共存,多活5至20年。
-
大腸瘜肉都會癌化? 定期檢查腸保健康
癌症新知 / 腸癌66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大約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 -
國人愛吃油炸燒烤 腸瘜肉好發年齡從35歲起
癌症新知 / 腸癌3502台灣癌症基金會於3月18日正式啟動「2016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祭出獎值百萬三重獎勵與優酪乳早鳥送,結合4月17日起跑的腸胃健康日講座,希望喚起民眾正視腸胃保健,一同打擊腸癌追捕瘜肉。
-
國人飲食不均衡 腸鏡瘜肉偵測率近七成
癌症新知 / 腸癌3734羅鴻源醫師指出,目前內視鏡檢查可選擇無痛方式,全程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比空氣更快被人體吸收,檢查後腹部不適感大幅降低。最新檢查機器光源亮度足,觀察視野更大,從140度提升至170度,而且每一支均搭配新一代窄頻影像技術,不遺漏任何表淺瘜肉,提高診斷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