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國際醫學期刊
-
1922湧入近萬通電話98人接線 指揮中心列出4大QA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122部立桃園醫院擴大回溯14天居家隔離,期滿採檢與接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在用家戶為聯繫單位,已撥打578通,在昨(24)日晚間與今(24)日上午全數施打完畢,有30人未能取得聯繫;另外,1922防疫專線昨晚進線9700多通,今早進線9726通,指揮中心整理出4大問題。 -
補充維生素D抑制新冠肺炎? 國際醫學期刊證實這觀點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902020年4月《營養學》(Nutrients)期刊1篇文章整理了維生素D在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中的作用,如果缺乏維生素D,確實增加流感與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
北榮萬人血清調查發現11人帶抗體 研究登國際醫學期刊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6台灣是全球防疫模範生,已經7個多月未出現本土個案,但社區裡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新冠病毒,一直是個謎,台北榮總完成萬人血清抗體調查,研究團隊在1萬4,765件血液檢體中,發現11人帶有抗體,以此回推台灣血清抗體陽性率為萬分之5,約有1萬1,800名國人已有抗體。 -
國衛院數學模型證實 台灣新冠政策有效阻止病毒擴散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32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作,利用真實數據與數學模型證實,良好的邊境管控、詳盡的疫情調查、確實的隔離與檢疫、以及民眾遵行防疫措施,為台灣抗疫4大支柱。 -
奈米微粒比PM2.5更小 長期暴露恐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051在運用奈米技術或材料的作業過程中,常會產生大量奈米微粒,雖然大部分工廠為保護工作者,會以封閉操作和加溼作業來大幅降低空氣中奈米微粒的濃度。但是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過去尚無長期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 -
「插管防疫箱」阻隔醫護感染風險 登上國際醫學期刊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704自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面臨醫療量能與防護裝備不足,讓醫師深陷感染風險,賴賢勇在網路公開插管防疫箱設計後,迄今已有30多國改良採用於臨床篩檢及治療上。郭旭崧說,這項設計可以讓醫師執行插管治療時,降低遭患者咳嗽飛沫噴濺的風險。 -
肺炎疫情人心惶惶 台發表治療過程登上國際醫學期刊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262彰基指出,該名女患者為台灣第5宗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年齡52歲、具第二型糖尿病病史,返台前在武漢地區居住3個月,1月20日搭機返台,在該航班上,有另一名乘客在入境時出現發燒症狀而立即被轉至醫院,採檢咽喉拭子,1月21日報告顯示病毒呈陽性,被證實是台灣第1例已知的SARS-CoV-2感染病例。 -
交大與北醫攜手膜蛋白癌症追蹤研究 大數據掀起抗癌新革命
癌症新知 / 乳癌3976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其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將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