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健保資料
-
心房顫動9成不自知 醫盼納入老年健檢項目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473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表示,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心房顫動病患並無臨床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臟亂放電,許多患者是因中風急救時才被確診,但不少人為時已晚,必須終身臥床。
-
每年藥品丟棄近200噸 慢箋免部分負擔擬取消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1204健保資料顯示,健保藥品費用支出逐年成長,去年達1680多億元,其中慢箋占了600多億元,且逐年成長。此外,部分民眾有囤積藥品的習慣,拿了藥物之後,不吃不用,放到過期,以致於健保署打算取消健保慢箋免藥品部分負擔,減少患者浪費健保資源。 -
罕病結節硬化合併癲癇 恐造成腦損傷影響智能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149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醫師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病童被暱稱為「小瓢蟲」,因為到了青春期時,臉部皮膚顏色偏紅,且長出白色斑點。除了外觀上的變化,小小瓢蟲最怕頑固性癲癇,如果未能及時治療,情況嚴重可能造成腦損傷影響智能。 -
這個新藥問世 血癌患者不再凶多吉少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5108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葉士芃主任表示,白血病分為急性及慢性,患者免疫力變差,容易被感染,出現發燒不退、貧血、頭暈氣喘與無預期出血等臨床症狀。
-
抗凝血藥物別亂吃 交互作用恐釀大出血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104據統計,目前台灣心房顫動患者超過40萬人,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心房顫動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因此中風病例也將隨之增加,如何提高抗凝血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成為醫界關注的焦點。
-
脈診儀實現中醫科學化 有助脈象資料庫建立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179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醫師表示,傳統中醫以「望、聞、問、切」四診,做為診斷疾病的方法,其中把脈問診,從古至今更是已沿用了兩千多年,是中醫治療不可或缺的步驟。不過,由於脈象千變萬化、因病各有不同,脈象形成顯得複雜難解。許多人會質疑把脈問診不夠客觀且沒有量化的數據,診斷上又常受限於中醫師個人的經驗值,藥方的使用也難免會因主治醫師而異,以致有些人認為中醫的診脈過於玄妙、無法全然信服。而民眾選擇以中醫為主的治療比例僅佔3成左右,仍屬少數。 -
「史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 減少糖友截肢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95研究發現,與未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或使用其他種類降膽固醇藥物的糖友相較,使用「史他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的糖友,能夠減少21%的截肢風險及減少25%的死亡率。
-
心房顫動易引發中風 醫師:新藥副作用較少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01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治醫師詹益欣表示,心房顫動指的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此時少數患者會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而大部分患者則是感覺不到任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