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人格發展
-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醫:把握6歲上小學前黃金期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64如何突破治療瓶頸,幫助中重度異膚兒童長期安全穩控疾病呢?王志堯理事長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目前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突破中重度異膚嬰幼兒的治療瓶頸,精準鎖定引發乾癢與發炎的細胞激素,安全性高,且搔癢與發炎症狀改善顯著。 -
體罰藏暴力循環風險! 家扶:3成學童不知為何被體罰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641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禁止體罰兒童,在日韓修法明定禁止父母體罰後,台灣也將跟進並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家扶基金會調查兒少對父母體罰看法,在3月21日公布《兒少對父母教養的看法》報告,顯示學齡階段在小學的兒少遭父母體罰比例高,甚至有3成表示父母不會告知體罰原因,7成認同體罰會讓親子關係變差,近8成認為會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父母教養影響兒少人格發展,體罰的速成式教養策略,無形中卻犧牲了「親子關係」和「兒少健康」,更潛藏暴力循環風險。家扶基金會「用愛包圍計畫」代言人林宥嘉,持續關注兒少保護議題,同理家長在教養子女上的每一分努力,呼籲用合宜的管教方式才能正確傳達父母的愛,而社會大眾一起加入關注、用愛包圍。 -
近3年兒少受虐破萬件!長庚設1站式門診 關懷脆弱家庭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493台灣兒少受虐人數近3年每年平均約1.2萬人,長庚醫院為呼籲各界重視及保護國內兒童的福祉及權利,選擇在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舉辦「兒少保護全人醫療照護研討會暨為愛發聲記者會」,邀請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法務部政務次長蔡碧仲、警政署署長黃明昭、立委王婉諭、民視董事長王明玉、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王瑞慧等人共同發聲,期盼引起社會對於兒少保護與脆弱家庭之重視。 -
新冠確診有年輕化趨勢 開學後校園如何做好防疫工作?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609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政府從7月27日起施行適度降級微解封之相關措施,環顧目前世界的疫情變化,每天確診人數仍然沒有減少,在美國截至7月28日,18歲以上的民眾接受疫苗施打至少一劑已達70%,完整二劑亦有60%,但每天確診數持續攀升,而且在麻州有多起群聚感染,其中74%已打完二劑疫苗,雖然死亡率未見上升(死亡者大部分為未接種疫苗者)。 -
婚後致力扮演完美太太終究崩潰 原因從童年逆境說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995童年逆境是指孩童時期遭遇到心理、生理、社會方面的不利成長因素。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在家庭中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目睹家暴、遭父母羞辱或忽略等等逆境的孩子,因長期處於負面情緒與壓力中,較難學習如何調節情緒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成年後得到各種身心疾病的機率也越高。以蔡女士為例,其童年時期遭到父母慣性地貶低、情感忽視,造就成年後容易自卑、過度敏感的個性,只有扮演「完美母親與太太」的角色,才能讓她自覺有存在的價值,但長期的焦慮情緒卻也造成先生與兒子的負擔,更開始阻礙兒子發展青少年應有的獨立性。 -
嬰幼兒按摩可增進親子感情 對孩子人格發展也有幫助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678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日前舉辦媽媽教室「嬰兒按摩」邀請擁有美國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專業講師證的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施淑娟發表專題演講,施淑娟說明,撫觸也是按摩的1種方式,藉由肢體的接觸,就能傳達愛意。替寶寶按摩前,家長們需放鬆心情,準備舒適的空間,挑選適合嬰幼兒使用的按摩油,倒一點在雙手指腹上,使用輕壓的方式搭配兒歌或是父母語言的鼓勵,可以讓寶寶更放鬆。 -
孩子普遍牙齒咬合不正 家長應正視矯正問題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029前突的門牙或排列偏離到正常齒列以外的牙齒,相對容易受到外傷碰撞而斷裂,也常會咬到嘴唇或臉頰,而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值得注意的是,咬合不正不僅會造成顳顎關節發育異常,也會影響發音及咀嚼功能,甚至引起腸胃功能障礙。暴牙、戽斗的外型容易受到同儕的嘲笑,影響人格發展及人際關係。 -
寶寶哭鬧不停好煩惱 哭了該立刻安撫嗎?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4345由於寶寶不會說話、溝通,「哭」成了最自然的表達方法。然而,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得歇斯底里,不免懷疑寶寶生病、身體出問題。但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醫師羅玉芳指出,孩子哭泣的原因五花八門,卻只有5至10%的寶寶是真正因生理疾病而哭泣,家長可先評估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