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48歲蔡女士為全職家庭主婦,與丈夫及兒子一家人相處和樂,經濟無憂。本應幸福的生活,蔡女士卻時常沒來由的鬱悶低落,近年更因兒子升上高中進入空巢期,常有頭暈、疲勞、失眠等身心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諮詢。醫師評估她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中,建議心理治療。幾經諮商後,潘奕瑄臨床心理師發現,蔡女士是受「童年逆境」影響,使婚後的她面對擔任好媽媽、好太太的角色自我要求極高,對日常瑣事非常敏感而易焦慮,長年下來心理不堪負荷。而後引導她回顧童年經驗和現在情緒的關聯,並給予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方法後,現在的蔡女士雖仍惋惜小時生活的艱辛,但已能體認現在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被過去所束縛。
童年逆境是指孩童時期遭遇到心理、生理、社會方面的不利成長因素。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在家庭中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目睹家暴、遭父母羞辱或忽略等等逆境的孩子,因長期處於負面情緒與壓力中,較難學習如何調節情緒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成年後得到各種身心疾病的機率也越高。以蔡女士為例,其童年時期遭到父母慣性地貶低、情感忽視,造就成年後容易自卑、過度敏感的個性,只有扮演「完美母親與太太」的角色,才能讓她自覺有存在的價值,但長期的焦慮情緒卻也造成先生與兒子的負擔,更開始阻礙兒子發展青少年應有的獨立性。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提及,童年的不愉快可能來自父母的不當言行,或其因缺乏正確教養觀念、本身尚有未釋懷的負面成長經驗,而無法適當扮演父母角色,但也可能是因管教方式不適合孩子特質所致。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即有易焦慮的特質,若父母仍以嚴厲高壓的方式管教,則其承受的壓力就容易過大,進而引發情緒與人際困擾、問題行為,影響人格發展。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強調:「成長過程中,整合並接納自己面對父母的正向與負向情緒,是每個人邁向健康成熟人格的必學功課。」世上沒有一體適用的完美教養方針,父母與孩子各有其限制與特質,執著於歸咎對錯無助修補傷痕。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提及,並非所有負向情緒都和童年有關,若想做更多自我探索,可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或可應用以下方法,協助自己覺察負面情緒並跳脫其影響:
1.坦然面對:抱持不評價而好奇的心,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並對這些內容保持寬容與接納,而非不斷抵抗、感到疲勞。
2.改變觀點:嘗試用旁觀者的角度看事情。如以第三人稱書寫事件、想法與感受,像是「他今天經歷了……感到……。」等;同時注意,拉開距離、放寬視野並非正向思考,若一味要求自己思考事物正向的一面,也是對情緒的否定與壓抑,無助緩解情緒。
3.向著目標前行:專注建構想要的生活。過去的失落或當前的不順遂可能無法改變,負向情緒也難完全消除,但努力朝向目標前進、實現自我時的滿足和成就感,可慢慢減少過去負向經驗在生命中的比重。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提醒,童年逆境確實是個體生命經驗中很難跨越的失落,但若執意將某一段經歷作為人生決定性的因素,就會失去為自己生命承擔責任、成長的機會;反之,若能深入了解這些事件對自身的影響,進而調整自我,便能讓經歷產生意義與力量,讓生命更加完整。
更多NOW健康報導
▸保護眼睛全民瘋補葉黃素 營養師點出劑量不是越高越好
▸運動傷害當下冰敷?熱敷? 這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延伸閱讀
-
低潮來襲時該如何調適? 試著透過心情筆記找回正能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648醫師評估她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中,長期下來將不堪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教導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漸漸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 -
8成自殺者有憂鬱症 陪伴憂鬱親友度過難關請這樣做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830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周伯翰表示,導致自殺的原因很多,除了憂鬱症之外,久病纏身、年紀老大、個性衝動、物質濫用等都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周伯翰發現,在新竹地區「工作過勞」也是常見導致自殺的危險因子,年薪1、2百萬的竹科工程師,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但他卻飽受煎熬,365天24小時都需待命,手機不離身,日前就因為工作過勞、出現憂鬱情緒,而有輕生念頭。 -
高中生沉迷網路世界產幻覺 醫籲多注意孩子心理需求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085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許雅惠評估小均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情況,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也轉介給心理師治療。治療過程中發現小均覺得自己長期被忽略,加上成績不佳導致低自尊,而選擇網路世界逃避現實。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並聯合父母、學校老師,陪伴小均找到興趣與舒壓管道,1年後,今年即將升高一的小均終於順利脫離網路世界的禁錮。 -
透過實際言語或行為幫助 能有效排解焦慮增添幸福感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584研究發現,實踐「愛心與仁慈組」者的連結感、關心和同理心增加且焦慮下降;「相互連結組」則更具同理心和連結感;「向下的社會比較組」則未有任何改善,且在同理心、關心和連結感明顯比「愛心與仁慈組」差。結果顯示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身上,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同理心和社會連結感。 -
滑手機殺時間的人 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654澳洲墨爾本有1項研究認為,這樣的行為可能與產生負面情緒和生活目標感降低有關,研究刊登在《電腦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是首度全面指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與心理健康有關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