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藏暴力循環風險! 家扶:3成學童不知為何被體罰

2110
葉立斌 報導
體罰藏暴力循環風險! 家扶:3成學童不知為何被體罰
▲再次代言用愛包圍計畫的林宥嘉表示,「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父母的情緒管理其實很重要」。(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禁止體罰兒童,在日韓修法明定禁止父母體罰後,台灣也將跟進並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家扶基金會調查兒少對父母體罰看法,在3月21日公布《兒少對父母教養的看法》報告,顯示學齡階段在小學的兒少遭父母體罰比例高,甚至有3成表示父母不會告知體罰原因,7成認同體罰會讓親子關係變差,近8成認為會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父母教養影響兒少人格發展,體罰的速成式教養策略,無形中卻犧牲了「親子關係」和「兒少健康」,更潛藏暴力循環風險。家扶基金會「用愛包圍計畫」代言人林宥嘉,持續關注兒少保護議題,同理家長在教養子女上的每一分努力,呼籲用合宜的管教方式才能正確傳達父母的愛,而社會大眾一起加入關注、用愛包圍。


兒虐以身體不當對待最多 體罰管教不當集中小學階段


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多名兒少遭不當對待,其中以身體不當對待類型為最多;而家扶基金會每年新承接的追蹤輔導案約1,500名兒少,服務實務中發現,遭身體不當對待或管教不當的兒少,多數集中在小學階段。《兒少對父母教養的看法》問卷調查指出,小學階段被父母體罰的比例亦偏高,進一步了解體罰的方式,包括被要求維持姿勢34.4%,或用器具28.2%、用拳腳23.6%等最多,這些方式皆容易造成身體傷害,且有超過3成孩子表示不知道自己被體罰的原因 ,甚至部份認為問題出在父母身上,如父母情緒失控42.3%、父母吵架被遷怒28.3%。


體罰重傷親子關係與健康 兒少問題不減反增


體罰,不一定能有效約束孩子行為,但是會明顯傷害親子關係並長久影響兒少身心健康。調查指出,小學階段兒少遭受體罰後,在親子關係上,有45%會減少與父母溝通、不願分享心事;在心理層面上,近7成認為體罰會讓自己失去自信,超過半數容易情緒低落,更有3成左右會開始自我否定,甚至覺得不被父母疼愛;在外在行為上亦出現變化,如逾3成會隱瞞自己的事或無法專注課業,甚至近兩成會自我放棄,令人諷刺地,所有父母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事,都會伴隨體罰出現。小安從小就常因動作慢、學校表現被爸爸體罰,被打怕的他反而會將食物藏起來,假裝在規定時間內吃完;說謊、甚至竄改聯絡簿。


新北市家扶社工督導彭淑鈴說:「相信家長管教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用錯方法不但傷害孩子,甚至會助長其他更不適行為。養兒育女目前尚未有正規教育系統,我們對服務家庭積極推動親職教育,就是希望成為家長在漫漫親職路上的支持夥伴!」


▲家扶邀請藝人林宥嘉代言「用愛包圍」,鼓勵家長合宜管教,好好愛孩子。(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體罰藏暴力循環風險 林宥嘉代言籲教養需要更多愛與耐心


調查亦顯示,兒少隨著年齡增長越認同「體罰」是一種暴力行為,其中曾被父母以維持姿勢、用器具或用拳腳體罰的小學兒少,皆有高達或近四成表示,自己會以暴力解決問題,令人憂心暴力的惡性循環已潛藏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中。


再次代言用愛包圍計畫的林宥嘉表示,「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父母的情緒管理其實很重要,我也會常和孩子說,人當然可以生氣,但不能隨便生氣,如果生氣也不要氣太久,孩子是會學習父母的行為的,當你用愛對待孩子,他們也會從中學得如何去愛。」養育孩子是世界上最甜蜜的負擔,雖然燒腦、傷神,但收穫的快樂其實更多。育兒過程中,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當我們用愛與耐心教養,這些特質也會烙印在孩子行為上,這些美好最終都會回饋給家長。當你苦惱著不知如何管教孩子時,或許先想想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會找到答案!另外,身為父母也請要相信自己,教養孩子這條路需要不斷學習,而且我們都會繼續努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南北潤餅作法差異大! 吃1份潤餅熱量要慢跑2小時消耗
▸【全台護心大串聯】心絞痛、高血壓、高血脂講座報名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