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防治警鐘響!台灣年輕族群感染比例攀升 防治策略從「治療」延伸至「預防」

5809
編輯部 整理報導
愛滋防治警鐘響!台灣年輕族群感染比例攀升 防治策略從「治療」延伸至「預防」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在全球HIV三大「95標」防治指標中,台灣表現傑出,成為國際績優生,但UNAIDS 2025公報卻指出,近年台灣新確診感染者人數明顯下降,但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為愛滋防治佈局上,敲響警鐘。


台灣HIV防治達標率超全球 但仍需深化醫病對話


12月1日世界愛滋日,醫療、護理及病友團體等專家學者於今天(24日)出席《2025 World AIDS Day 世界愛滋日簡單愛,開啟醫病共享對話》記者會,齊心倡議「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感染者與醫師合作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生活型態。


截至2024年底,台灣在全球HIV防治指標中成績卓越,三項「95 指標」達成值分別為 92%、96% 及 95%,均高於全球平均值 86%、89% 及 93%。不過,UNAIDS 2025公報指出,台灣在第3個95指標(即接受治療且病毒量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雖達 95%,與亞太區整體平均來說,仍有進步的空間。


25至34歲占比最高 我國防治策略從「治療」延伸至「預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新確診感染者平均年齡明顯偏低,平均為33至34歲, 且20至39歲年齡層新增感染人數占比愈來愈高。以2024年為例,15至24歲及25至34歲等兩個年輕族群感染個案顯著增加,以25至34歲年齡層的占比最高。


台灣感染症醫學監事、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表示,為了實現「2030 終結愛滋」,我國疾管署積極更新《愛滋防治白皮書》,將防治願景從「治療」延伸至「預防」,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


5成醫護仍歧視或拒診 導致患者不敢就醫恐成愛滋防治最大障礙


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謝思民表示,盡管愛滋防治推動多年,但調查發現,仍有5成醫護人員歧視愛滋患者,甚至拒診,導致患者不敢就醫,盼政府協助推動去除污名化,宣導正確認知教育。


謝思民說,HIV感染者在治療與照護上,仍有多項需求未被完全滿足,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醫護人員不熟悉「U=U」(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傳不出去)概念,加深病患的污名與心理壓力。


只要穩定接受治療,愛滋病如同「慢性病」,「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指出,政府與醫療系統應該提供便利及資訊透明等就醫環境,並給予心理支持,持續協助,這有助每位HIV感染者過著與一般人同樣的簡單快樂的生活。


協會倡議醫病共享決策 個案管理師成治療關鍵橋樑


為了提升就醫便利性與治療自主性,「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協會長期推動「友善牙醫門診與多元治療選擇」,葉柏岑指出,希望每個病友都能充分了解自身權益,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決策。


常有患者自覺對治療方案感到困惑,有些則因資訊不足,而想要改變治療方式。建議醫療團隊主動與病患溝通,依據個案生活型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工作繁忙或外出頻繁的患者,在評估治療便利性、順從性,提供最佳建議。


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表示,個案在確診初期、治療轉換等均會焦慮、徬徨,此時「個案管理師」在病患與醫師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樑,可以接住個案情緒,並協助理解疾病資訊與療程。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好人不老!網友推8大「護腎食物」 幫你顧好你的腎
▸愛吃炸物恐增焦慮、憂鬱風險! 研究證實:油炸食物與心理健康存在關聯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