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抗病毒藥物研發不斷精進,曾被喻為世紀黑死病的愛滋病已被視為慢性病,加上預防性投藥,近年來,台灣本土感染人數顯著下降。
1981年首例愛滋個案在美國被通報 第1個適用於愛滋病的抗病毒藥物1987年被正式使用
愛滋病藥物可分為治療用的「高效能抗反轉錄病毒藥物(HAART)」,以及「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兩大類。前者針對感染者,以多種藥物組合抑制病毒複製,感染者體內病毒量趨近於零,與一般人無異,維持健康生活。後者PrEP則是提供給未感染愛滋病毒、常有高風險性行為者,服用藥物預防愛滋病毒感染。
「藥博士 正藥說」於臉書貼文指出,1981年首例愛滋個案在美國被通報,第1個適用於愛滋病的抗病毒藥物Zidovudin在1987年被正式使用,於1989年引入台灣,但當時對於藥物的治療劑量不夠明確,容易造成大量的副作用,加上使用單一成分的藥物,愛滋病毒(HIV)逐漸產生抗藥性。
經歷過多年的發展,許多針對愛滋病毒的抗病毒藥物陸續被開發出來。1995年台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雞尾酒療法(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利用並用不同機轉的藥物來增加抗病毒的效果,並減少抗藥性的產生。台灣1997年正式引進雞尾酒療法,大幅降低愛滋病患死亡率。
2018年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公告「U=U國際愛滋治療共識」,「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現在愛滋病毒還無法從體內根除,但是只要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控制病毒,就可以控制好愛滋病,也不用擔心傳染給親友。
台灣1997年提供公費愛滋藥物治療 2024年起部分符合條件感染者可申請使用長效針劑
疾管署表示,最早愛滋感染者用藥(HAART)至少含有3種不同作用機轉的藥物成分,俗稱「雞尾酒療法」,藥物顆數多,且副作用較高,近年來,已發展為每日1顆的複方藥物,服藥便利性高,副作用低。
台灣自1997年開始提供公費愛滋藥物治療,感染者確診後即可用藥,自2024年起,部分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可申請使用長效針劑,每2個月注射1次,用藥更為簡易。
至於愛滋預防用藥(PrEP),針對愛滋病毒感染的高風險人群,在發生性行為或暴露前,利用藥物濃度預防病毒感染,可有效降低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達90%以上,但仍需搭配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預防愛滋及其他性病。
目前政府提供愛滋感染者之配偶或伴侶、未感染且有風險行為的年輕族群等特定對象整合性PrEP服務,包括藥品補助、諮詢、衛教及篩檢等。若不符合補助對象者,經醫師評估無感染愛滋病毒且有預防需求者,建議自費使用PrEP藥物。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換季異位性皮膚炎搔癢夜難眠? 長效針劑有效控制病情
▸經期飲品人氣冠軍是「熱可可」 「紅豆湯」是經典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