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干擾排卵! 想成功受孕先從減重開始

2757
楊芷晴 報導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干擾排卵! 想成功受孕先從減重開始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影響生育年齡女性,盛行率約為女性人口的6%至15%。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徵之一為排卵異常或無排卵,導致受孕機會大幅降低。高胰島素血症與雄性激素過高會干擾卵泡發育與排卵機制,使月經週期不規律。此外,內分泌失衡也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環境,進一步降低著床成功率。雖然PCOS增加不孕風險,但多數患者經由體重控制、藥物誘導排卵或輔助生殖技術後,仍可成功懷孕。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成因不明確 多與遺傳、胰島素阻抗和肥胖有關


根據目前廣泛接受的鹿特丹診斷標準,只要符合以下三項中的任兩項,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1.排卵異常:月經週期不規律、經常性無排卵或罕見排卵。


2.高雄激素表現:血中雄性激素(如睪固酮)濃度升高,或出現如多毛、痤瘡、雄性禿等臨床表徵。


3.多囊性卵巢影像:經由超音波發現卵巢中有多個小卵泡(通常超過12個以上),排列像「珍珠項鍊」狀。


蔡亞倫醫師表示,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朗,醫學研究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阻抗導致胰島素濃度升高,進一步促進卵巢分泌過量雄性激素,干擾排卵。


2.遺傳因素: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罹病風險較高。


3.體重與肥胖:過重會加劇胰島素阻抗與荷爾蒙失衡,進而加重病情。


女性因無排卵或排卵不規律恐不孕 也提高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機率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僅影響女性的生殖健康,也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包括5大因素:


▸不孕症:因無排卵或排卵不規律導致受孕困難。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


▸心血管疾病: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尊心下降等。


因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需要全人健康的管理與長期追蹤。


研究:體重減輕5%至10% 有助提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受孕機會


蔡亞倫醫師強調,在眾多治療方式中,減重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最基本且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之一。根據多項研究,即使只是體重減輕5%至10%,也能帶來顯著的健康改善。以下歸納減重帶來的具體好處:


1.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阻抗,進而降低體內胰島素濃度,間接抑制卵巢過量分泌雄性激素。


2.促進排卵與調整月經週期:許多女性在體重下降後恢復較為規律的排卵與月經,有助於提升自然受孕機會。


3.降低雄性激素症狀:例如臉部與身體多毛、痤瘡等症狀可能有所緩解。


4.改善代謝數值:如空腹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皆有可能下降。


5.增進心理健康與自信心:體重控制成功往往伴隨心情改善,有助於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減重不應追求速成或極端飲食 建立良好健康生活習慣才有持續力


蔡亞倫醫師呼籲,減重不應追求速成或極端飲食,而是建立持久且健康的生活習慣。以下是建議的做法:


▸均衡飲食:減少高糖、高油脂與高升糖指數食物的攝取,增加高纖維、蛋白質與蔬菜比例。可參考地中海型飲食或低升糖飲食。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搭配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或核心訓練)。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睡眠品質與壓力也會影響荷爾蒙平衡與食慾控制,不可忽視。


▸建立可持續的目標:設定每週減重0.5至1公斤的漸進式目標,有助於持續執行與維持動力。


藉由飲食和運動仍無法有效減重 可考慮選擇GLP-1輔助加強作用


蔡亞倫醫師說明,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程度較嚴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若經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仍無法有效減重,或影響排卵與代謝情況未見改善,醫師可能會考慮加入減重藥物作為輔助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藥物包括GLP-1受體促效劑(如 semaglutide、liraglutide)。這類GLP-1類藥物不僅能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促進飽足感,還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降低游離雄性激素指數與促進排卵,對PCOS女性具有雙重療效。


研究顯示,這類藥物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可幫助部分患者在3至6個月內減少體重5%以上,進而改善月經週期與生育能力。不過,這些藥物可能伴隨輕微腸胃副作用,如噁心、腸胃不適、便秘等,且是自費藥品,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此外,減重藥物被視為輔助工具,搭配持續的健康飲食與運動計畫,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體重與荷爾蒙控制。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雖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診斷與全面的生活調整,可以有效管理病情並減少併發症風險。特別是體重控制,對於大多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而言,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改變起點。與醫療團隊合作,持續追蹤與自我照護,將有助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朝向健康與自信的生活邁進。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膚質非乾即油?混合肌是常態 AI皮膚檢測讓保養更精準
▸高度近視小心核性白內障 醫揭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優勢

【參考資料】

1.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4.

2. Teede HJ, Deeks AA, Moran 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complex condition with psychological, reproductive and metabolic manifestations that impacts on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BMC Medicine, 2010.

3. Moran LJ, Hutchison SK, Norman RJ, Teede HJ. “Lifestyle chang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4. Wild RA, Carmina E, Diamanti‑Kandarakis E, Dokras A, et al.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with PCO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0.

5. Goodarzi MO et al. “The role of metformin and other insulin‑sensitizing ag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PCOS.”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2024.

6. Davies M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LP‑1 agonists (liraglutide, semaglutide) in obese women with PCO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22.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