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進口萊豬流向未明! 專家提醒攝取過多萊劑恐傷身

5722
陳如頤 報導
澳洲進口萊豬流向未明! 專家提醒攝取過多萊劑恐傷身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我國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1批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為首批進口含有萊劑的豬肉。消息傳出後,引發外界諸多疑慮。


消基會建議政府公布 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萊豬流向


2006年台灣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但為了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國際組織,前總統蔡英文2020年宣布開放萊劑豬肉進口,2021年元旦正式開放萊豬進口,為此,國民黨發起反萊豬公投,但並未通過。


由於國人擔憂美國萊豬對健康的影響,政府於開放後採取多項配套措施,例如,強制要求業者必須於產品外包裝標示豬肉來源,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另透過檢疫及查驗,加強進口肉品的檢疫和查驗,以確保食品安全。


為此,食藥署成立「豬肉儀表板」,定期布台灣豬肉與進口豬肉累計數量,其中1欄位為「檢出萊劑」,4月29日出現1批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


食藥署現行豬隻各部位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標準為豬肝、豬腎0.04PPM,豬肉、豬脂肪,及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均為0.01PPM,而這批來自澳洲豬(其他可食部位)萊值低於標準值。


消基會董事徐則鈺建議,政府應公布這批澳洲豬肉產品的流向,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到加工廠。另建議民眾至市場上購買豬肉時,儘量選用台灣豬肉,在選擇上,可能必須要再注意是不是餐廳含有澳洲進口豬肉。


食藥署強調「豬肉儀表板」檢驗結果透明揭露 以維護食安優先為前提


對此,食藥署則回應,食藥署對食品所採取之管理措施,均在以維護食安優先的前提下,配合國家整體政策方向,透過科學分析原則,基於國人膳食風險評估及特殊飲食習慣,並參考國際標準而訂定,透過中央地方合作,持續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落實邊境查驗與市場稽查。


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於牛肌肉,自101年9月11日實施;豬肌肉、脂(含皮)、肝、腎及其他可食部位,自110年1月1日實施。101年9月11日至114年4月30日邊境報驗牛肉及牛雜碎共計24萬9,609批,檢出萊克多巴胺計2,493批,其中,檢出萊克多巴胺超標不合格為6批,不合格批均退運銷毀;110年1月1日至114年4月30日邊境報驗豬肉及豬雜碎共計2萬5,466批,檢出萊克多巴胺計1批,其中,檢出萊克多巴胺超標不合格為0批。牛豬肉產品均一體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


110年至114年4月間,於後市場對進口及國產之牛肉產品共抽驗6,141件檢驗乙型受體素(含萊克多巴胺),僅於110年有1件「美國冷藏牛腱」檢出0.02PPM萊克多巴胺不合格,已依法處辦,其餘皆合格;於後市場對進口及國產之豬肉產品共抽驗1萬8,501件檢驗乙型受體素(含萊克多巴胺),結果皆合格。


「豬肉儀表板」是食藥署一直秉持檢驗結果的透明揭露,讓民眾安心。所有放行產品,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目前如此,未來也持續依「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國際標準及市場稽查」辦理。


萊克多巴胺又稱「瘦肉精」 臨床顯示攝取過多萊劑恐造成身體危害


台北榮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萊克多巴胺又稱「瘦肉精」,原先添加於動物飼料,用來增加瘦肉比例,有其安全容許量標準。依標準成人每公斤體重的每日安全攝食量為1微克,換算成體重60公斤成人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為60微克,約莫6公斤牛肉、1.5公斤豬肝。


臨床顯示,攝取過多萊劑,恐造成心跳加快、手發抖、腸胃道等症狀,嚴重時心律不整,且長久累積,將引發慢性危害。楊振昌呼籲,相關豬肉產品及餐廳均應清楚標示產地來源,作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參考。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夏交替濕疹汗皰疹癢爆! 中醫內外兼顧擺脫皮膚搔癢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