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科學中藥就是「科學漢醫」? 脈診透過脈診儀更科學

6114
編輯部 整理報導
吃科學中藥就是「科學漢醫」? 脈診透過脈診儀更科學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如果你以為吃科學中藥,就是科學漢醫,那恐怕是有所誤會了!以脈診為例,脈診是漢醫診療最獨特的部分之一,是血壓波的分析,如同西醫看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中醫卻更進一步,可以從血壓波看到十二經脈氣血虛實。戰後的中醫研究也受當時西方醫學工程研發的大潮流中,擷取了西方科技,逐步嘗試發展出中醫的醫療工具,於是有現今的脈診儀的問世。


過去幾千年來以來,漢醫沒有所謂現代意義下的科學工具輔助,若是沒有儀器輔助,在診療過程中,醫生看病是需要體力,並且很容易耗散精力,診療的準確性容易降低,特別是漢醫的脈診。脈診由於過去沒有實證的研究,導致近百年來漢醫仍然被說是迷信不科學。


脈診是漢醫診療最獨特的部分之一。兩千年前的漢醫學經典如《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皆以脈診作為核心的診斷方法。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不相信脈診,即使閱讀經典上的文字,依然很難體會與理解,以文字表達觸覺,甚至由觸覺引發的視覺隱喻描述,如「脈藹藹如車蓋者」、「脈累累如循長竿」、「脈瞥瞥如羹上肥者」、「脈縈縈如蜘蛛絲者」「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見《傷寒雜病論.平脈法》)。


漢醫的脈診其實是血壓波的分析,如同西醫看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中醫卻更進一步,可以從血壓波看到十二經脈氣血虛實。戰後的中醫研究也受當時西方醫學工程研發的大潮流中,擷取了西方科技,逐步嘗試發展出中醫的醫療工具。80年代的中國醫藥大學更是中醫科學化的培育所,中醫診斷科汪叔游教授研發的脈波儀,為中醫科學化立下里程碑。


1988年王唯工教授的王氏脈診儀早已初步完成,他以氣囊壓力探測脈波,以傅立葉轉換方法分析動脈血壓波,將時域的血壓波信號轉換到頻率領域進行分析。王唯工教授的脈診研究,觸及西方醫學未知的領域。


1998年郭育誠博士在王教授支持下,運用脈診儀從事中醫科學化與中西醫學一元化的臨床整合課題。經過20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完成漢醫經方診治系統,並且規劃建立漢醫雲端醫療診治系統,並研發新一代脈診儀——經脈血壓計,並於2021年開始量產。(文字提供/《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布克文化)


文字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書封圖片/布克文化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醫療院所掛號費無上限? 衛福部提「1理由」不會亂漲
▸先擦藥膏還是乳液? 皮膚科醫師曝擦錯順序恐影響療效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