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伴隨著許多人一起生活,無時無刻都圍繞在你我的生活之中。早上起床聽首輕快的音樂、動一動身體,可以讓人充滿活力;工作煩悶時,聽音樂休息一下,有助於舒壓與提振精神;經過忙碌的一天回到家後,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放鬆心情,紓解整天的疲累。
音樂對於大人而言,具有許多的正向幫助,那麼對於寶寶呢?仔細回想,音樂是否也伴隨著你我成長呢?透過兒歌學習英文字母,在帶動唱的活動中學習各種動作技巧,藉由吟唱詩詞輕而易舉將長篇的詩詞背了起來,在學校活動中演奏樂器成為同學崇拜的大明星而充滿成就感,這些都是音樂伴隨我們成長的鐵證。
寶寶接觸音樂的4大好處
(一)提供豐富的聽覺刺激,進而提升對於聲音的敏銳度與判斷力。
(二)音樂可以調整寶寶的情緒,許多研究指出,透過歌唱、彈奏樂器,將音樂與繪本故事融合等方式,不僅對幼兒的情緒調節發展有正向的幫助,亦對於感受自我與他人情緒有正向的影響。
(三)音樂相關活動能提供多感官的刺激(聽覺、視覺、動作覺、觸覺等),有助於活化大腦,進而促進肢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等。此外,寶寶在玩奏樂器時,經常需要手眼並用與雙手並用,因此也可以促進手眼協調與雙手協調能力。
(四)音樂有助於培養寶寶專注力。根據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與音樂治療的相關研究指出,讓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接觸結構化的音樂團體,有助於提升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與分散性注意力。
幼兒3階段音樂分齡遊戲
(一)0歲~1歲
提供音樂饗宴,讓寶寶在自然環境中習慣聽音樂,並透過音樂增進與父母的互動與情感連結。
(二)1歲~2歲
透過音樂讓寶寶在歡樂的氣氛中玩遊戲,增加寶寶對於動作與認知相關學習的意願。
(三)2歲~3歲
利用音樂搭配動作與認知相關活動,讓寶寶持續在歡樂、有趣的情境中培養動作能力、協調能力、認知能力與節奏感。
★原文刊載於2018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9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
小心判斷力被焦慮、憂鬱牽著走 試試「3招」轉換情緒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266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進行,研究者進行兩項實驗,第一個實驗邀請86名18-50歲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廣泛性焦慮症及重度憂鬱症患者、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者,以及沒有症狀者,受試者於實驗室中,透過電腦遊戲反覆地在兩個形狀間做選擇,選擇後會出現獎勵或電擊,部份任務結果可預期部份則是變動的;第二個實驗,研究者招募了147名患有不同焦慮和憂鬱程度的美國成人,以遠距方式完成類似的任務。 -
心臟手術患者焦慮感大 音樂輔助可能減輕壓力加速恢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25荷蘭的團隊分析了16項研究數據,了解音樂對術後照護的影響。研究中還包括將近1,000名患者,約90%的手術皆涉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是心臟瓣膜置換術等。 -
音樂可以幫助孩子學習 不僅提升注意力同時也幫助記憶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470研究者智利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Desarrollo大學的Leonie Kausel博士表示,他們一共追蹤了40名年齡約10至13歲的孩童,其中有一半的孩子會演奏樂器,也至少上過2年的音樂課程,每周至少練習樂器2個小時,並且定期在樂隊中有演出;而另一半的對照組孩童,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並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音樂課程。 -
幼童使用手機和電腦影響社交力? 研究:沒有想像中大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933該研究主持人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研究團隊比較1998年(臉書成立前6年)及2010年(第1台IPAD首次亮相)上幼稚園的兒童共3萬2550名,從幼稚園開始到小學5年級間,老師會對受試者進行6次評估,父母則於幼稚園的入學及畢業,還有小學1年級結束時進行評估。 -
聽音樂大聲才HIGH? 專家:聽力退化恐增失智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507童寶娟表示,聽力是大腦與外界連結重要橋樑,例如車輛接近時,如果眼睛沒看到,耳朵也沒聽到,就不知道危險正在靠近,年長者由於各項感官功能慢慢退化,聽力也會漸漸衰退,講電話與看電視都越來越大聲,與他人對談時可能因聽不清楚,自己講話也越來越大聲,都是聽力退化徵兆,最好到醫院接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