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患者並無發燒、腹瀉等症狀,理學檢查除上腹部壓痛外無其他表現。血液及生化檢查,除輕微貧血外也無特殊異常。胃鏡檢查則只有輕微胃炎,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涂天健醫師表示,最後安排了大腸鏡與糞便檢查,才發現在降結腸處有一微小出血點,懷疑降結腸的微小出血點,可能是鉤蟲吸血所留下的痕跡。經醫師詳細詢問陳先生後得知患者最近常至鄉下種植蔬菜,又喜穿拖鞋在土壤間工作,因此懷疑鉤蟲可能經由腳趾或手部皮膚進入體內。患者在接受治療鉤蟲藥物後,症狀即明顯改善。
鉤蟲病在世界上的分佈極為廣泛,是造成開發中國家缺血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感染人類的鉤蟲以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為主,十二指腸鉤蟲主要分怖於亞洲、非洲北部,美洲鉤蟲則以東南亞、中南美州、非洲南部較常見,但混合感染極為普遍,而臺灣地區主要為十二指腸鉤蟲。
當鉤蟲進入人體後,依其在體內移行的部位,涂天健醫師表示,可出現不同症狀。如鉤蟲幼蟲侵入皮膚後,病患皮膚在數十分鐘內即可有針刺、燒灼和奇癢的感覺,接著出現紅色點狀丘疹或小泡疹,這種鉤蚴性皮炎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腳趾、手指間。當幼蟲穿入皮膚,隨著血流穿破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變化,這時病人會出現咽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嚴重的可能出現大量咳血及類似哮喘發作等症狀。
待幼蟲爬行至氣管被咳出後,會伴隨唾液被吞入腸胃道,最後吸附在十二指腸黏膜上而發展為成蟲。這個階段初期常無症狀,有些則有上腹部不適及疼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成蟲寄生在小腸壁上,不斷更換吸血部位,最後因傷口不斷流血而造成貧血,嚴重的可引起心臟功能不全。嬰幼兒感染鉤蟲常出現便血性腹瀉、大便呈現柏油狀、食慾減退,致死率較高。
一般以糞便驗出鉤蟲卵甚至幼蟲為確診的依據,而血液檢查可能顯示低色素小球性貧血、嗜伊紅性白血球升高甚至低白蛋白血症。藥物通常可以給予有效治療,但若出現貧血則需補充鐵劑。在盛行區容易再次感染,因此預防是一重要課題,而妥善處理水肥與加強個人防護,如穿鞋下田或利用機械代替手工,是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