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下背痛更到位 尾骨硬脊膜外注射

2075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成大醫院蔡玉娟醫師 
  下背痛是常見且經常持續的一種疼痛,每個人一生中有65-80%的發生機率。下背痛常被分為二大類,第一類為特定性下背痛,如骨折、腫瘤、感染等,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明顯可見;第二類為非特定性下背痛,其造成疼痛原因可來自肌肉、肌腱、韌帶、神經、小面關節、椎間盤等;一般所指的下背痛是非特定性下背痛,而下背痛依發生的時間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下背痛;三個月以上連續性或復發性的下背痛為慢性下背痛。

  下背痛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復健、外科手術、心理行為治療,以及神經阻斷術等;至今雖無定論何種方式最有效,但硬脊膜外腔注射就目前而言是常使用的治療方式之一。一般病患常因脊柱狹窄、神經根病變、坐骨神經痛及椎間盤突出而導致下背及放射狀的腿部疼痛等疾患接受硬脊膜外注射術。

  成大醫院麻醉部主任暨疼痛科主任蔡玉娟表示,儘管硬脊膜外腔注射的效果及機轉尚未完全被了解,但此治療方式已被認為是ㄧ有效且安全的方法。目前臨床上使用適量的類固醇藥物及局部麻醉劑注入硬脊膜外腔的位置藉著其藥理作用,作用於病痛源之部位,大部分的病人在藥物注射後疼痛可逐步獲得緩解,緩解可持續數日、數週或數月,有些病人甚至可以康復。硬脊膜外腔注射類固醇藥物的治療理論認為在局部炎症的神經根處將形成較高濃度的藥物,因而較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類固醇有效。類固醇藥物的基本藥理作用,目前認為它除了阻斷磷脂酶A的活性而抑制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疼痛外同時有穩定細胞膜的作用、抑制神經胜肽合成,以及抑制背根傳導疼痛的神經元活性。

  硬脊膜外腔藥物注射可經由三種方式,過去常使用自脊椎間進入硬脊膜外腔,技術上完全倚賴醫師個人之手感及經驗,對有些困難度較高的病人常無法確認是否在硬脊膜外腔,而且對疼痛範圍較大且較靠近臀部及腿部後側的疼痛較難緩解;第二種方法為經脊椎間孔進入硬脊膜外腔,是針對單一神經引起之疼痛所使用的技術;第三種方法為尾骨硬脊膜外注射術,由於藉由X光引導下定位確認後才注入藥物,更能確保效果。

  尾骨硬脊膜外注射術治療,病人均採俯臥且下肢呈現內八字姿勢,以利臀肌放鬆。醫師以註記筆確定位置,消毒尾骨及周圍的皮膚,執行之前作局部麻醉注射,並在x-ray的監視之下確立方向、位置,接著以18號硬脊膜穿刺針進行穿刺,確認後給予藥物,治療過程僅需5至10分鐘,然後病人於恢復室觀察30分鐘,無不適之主訴後即可返家。在治療過程中,由於一些低濃度藥物如局部麻醉劑、類固醇的注射,偶爾有病患可能會出現輕微及短暫的注射部位或腿部的麻木感,儘管這感覺有時會持續數小時,但並不會影響身體的正常活動。另少部分病人在治療後2-3天內感到背部疼痛,此可能因神經根受到刺激所致,不久即可獲得改善。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