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膚色泛黃是小兒黃疸明顯的特徵,最常發生在剛出生的寶寶身上,形成原因可分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高雄柏仁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國欽指出,90%亞洲人皆可能出現生理性黃疸,無需接受治療,一般在7~14天內就能自然痊癒。而病理性黃疸是指出生後第一天就出現皮膚偏黃且持續超過兩週,可能有精神活動力低、飲食狀況差、哭聲尖銳等症狀,嚴重時糞便還會呈現灰白色,因此當家長發現寶寶眼白及膚色偏黃,應盡速就醫診治。
造成小兒黃疸的原因包括膽紅素製造過多、排出減少,以及合併上述兩種情形等。當紅血球被破壞時會產生膽紅素,大量破壞就造成膽紅素製造過多,脂溶性的膽紅素會堆積於皮膚中,使膚色泛黃,累積過多而傷害腦部中樞神經、危害智力,導致腦性麻痺、聽力喪失,甚至威脅生命。
病理性黃疸一般都採用照光方式治療,其副作用少、步驟簡單,當黃疸質上升太快,用照光無法抑制時,才會考慮緊急換血,洪國欽醫師表示,其實這兩種方式皆屬治標,想要治本,還需要透過專業醫師,找出造成黃疸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此外,母乳中的酵素會影響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減少排出,延長小兒黃疸症狀,但此與病理性黃疸不同,媽媽不必過於驚慌,可先停止食用母乳兩天,讓黃疸質會快速下降,若數值仍居高不下,則需進一步檢查。
小兒黃疸致死是可避免的,洪國欽醫師提醒,爸爸、媽媽應觀察寶寶的膚色況狀,善用嬰兒手冊中的大便卡,透過顏色比對,分辨生理性或病理性黃疸,注意寶寶健康狀況、確實掌握黃金照護期,其實小兒黃疸並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