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治療新契機 360圓弧放射手術免除開腦恐懼

777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360圓弧放射手術治療(左為邱仲峰主任、右為鄭泳松醫師)。 
  腦部惡性瘤雖然不是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帶給患者與家屬的身心折磨卻是沉痛而難以抹滅,不但要面臨生命遭受威脅,即使順利治癒,還要擔憂預後的生活品質。傳統腦瘤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進行開腦大手術,而傳統放射治療雖然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可能傷害其他正常組織或產生其他併發症,讓腦瘤的治療過程,承擔更多風險。目前醫療科技的進步,讓腦瘤治療跨入新紀元,弧形放射治療的3D立體精準定位,不但治療無死角,更能避免損傷正常腦組織,降低併發症,且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腦瘤患者接受治療安全又放心。

  以民國94年為例,腦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88%,同年腦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10%。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7位、女性為第19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2位。民國94年初次診斷為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者共計603人;當年死因為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者共計411人。特別的是,初次診斷為轉移性腦瘤的患者數目,比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的患者數目更多(據放腫學會統計,每年新增轉移性腦瘤的患者數目約為五千多例)。

  一般人一聽要接受放射治療,內心恐是五味雜陳,擔心放射線不見得可以殺死癌細胞,反而可能傷害正常組織。傳統的放射治療,經常面臨無法完全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範圍的問題,也就是在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有可能遭受放射劑量傷害,尤其當腫瘤所受劑量愈高時,正常組織所受放射線劑量,也會隨之升高。

  在臨床治療上也常陷入兩難,醫師有時會為了避免不讓正常組織與重要器官受到太多放射線劑量的破壞,因而降低治療腫瘤的放射線劑量,然而如此一來,放射劑量可能根本不足以殺死腫瘤細胞,也影響放射治療效果,腫瘤細胞依然威脅患者的生命與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蔣永孝主任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腫瘤並非都是厚薄均勻的生長型態,需要治療的腫瘤形狀有可能是呈內凹形、C字形,或是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或重要器官(例如脊髓)包圍在其中。此時三度空間雕塑放射治療,雖然可以順著腫瘤形狀給予腫瘤劑量,但仍很難避開包在腫瘤中間的重要器官,或是躲在腫瘤凹陷處的正常組織。因此治療起來,效果受限。

  VMAT不僅做到三度空間雕塑治療,還能藉由精密的電腦軟硬體設備,以及「調整控制放射線在腫瘤上的強度」,蔣永孝主任表示,在每次治療時可立即取得3D電腦斷層掃瞄影像(CT Images),進行精準的即時治療定位,同時讓放射線隨著腫瘤厚度調弱、增強,順著腫瘤形狀外,考慮腫瘤體積各部位的厚薄不同,來給予最適合的放射線強度。同時閃開躲藏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的重要器官(例如眼球、脊髓等),增加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減少治療後的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率、病人存活率與醫療品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