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常見的足部及踝關節問題之最新治療趨勢與微創性手術!

常見的足部及踝關節問題之最新治療趨勢與微創性手術!
2021
▲大拇趾外翻是女姓最常困擾的足部問題,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五到十倍。(圖/ingimage)

 

腳跟痛、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由於足部過度內旋的動作,體質因素或長期站立,使得維持足弓之足底筋膜拉傷而發炎,嚴重者 甚至併發足跟骨刺。有些人休息或下床第一步踏地時往往感覺到劇烈的疼痛。

一般來說,醫師可利用X光檢查病患是否有骨刺等骨頭結構問題,觀察足跟的厚度、走路的步態 以及鞋子磨損程度檢查,做為診斷的依據,若發現異常,可以透過醫師開立的消炎止痛藥、塗抹 藥膏、訂製特殊的功能性鞋墊、嚴重時則以打針方式解痛,可達相當治療成效,除了上述方式, 尚可利用夜間石膏支架、氣囊式護墊、氣墊鞋、物理治療(超音波、雷射)。

震波治療是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法,原本係泌尿科常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是利用電擊或電磁場所 產生的震波,聚焦後產生的能量將結石震碎,目前這種技術也可將能量降低應用在骨科的慢性肌 腱炎如足底筋膜炎、網球肘、肩部鈣化性肌腱炎等,一次治療二十分鐘,效果非常好,約有八九成成功率。

當所有的保守治療方式都無效時,此時便可採取內視鏡微創手術,此項手術利用內視鏡的技術,在足內側約一公司左右的傷口放鬆足底筋膜,術後恢復快,病人立即可以行走。

大拇趾外翻:

大拇趾外翻是女姓最常困擾的足部問題,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五到十倍。若先天大拇趾就比較向身體外側彎曲,或本身是扁平足再加上不當站立、行走或穿不舒適的鞋子,長時間穿高跟或尖頭鞋,就會使大拇趾受到壓迫,個人重心會放在前腳內側,使大拇指往外側的方向擠,嚴重者有時會甚至會壓到第二腳趾,與第二趾互相壓迫重疊,造成疼痛。

有可能穿鞋子就痛,尤其大拇趾基部,另外會造大拇趾發炎或往外脫臼,嚴重者變成關節炎。治療上有復健,穿夾腳鞋,矽膠分趾軟墊;選擇舒適、楦頭大、不會壓迫前 腳趾、有氣墊、足跟軟的鞋子,避穿高跟鞋,尖頭鞋及過度行走,久站。

至於保守治療無效者,目前可透過大拇趾基部一公分傷口的迷你微創手術,以一根鋼針,便可進行矯正,手術時間約在十到二十分鐘。輕鬆解決多年的腳疾。

足踝扭傷後遺症:

一般足踝扭傷,只要經過適當的冰敷、休息及彈性繃帶壓迫,減少腫脹,通常都會自行恢復。切忌推拿按摩。治療不當後,恐有習慣性扭傷、足踝不穩定,足踝部撞擊症候群、關節軟骨壞死、骨刺形成…等。

微創手術可運用足踝關節鏡,以二個零點五公分的傷口,清除足踝內的病變。
  
■扁平足:這類症狀的人,不管足部載重或不載重時,其足弓都幾乎消失,平常儘管沒有什麼不方便,但是由於缺乏足弓的支持,足部各關節呈較寬鬆的狀態,所以造成容易疲勞,容易扭傷,走路姿勢不良等症狀,或病人時常抱怨無法走長路,爬一段山路後就覺得很酸痛。
  
■內旋足和外旋足:這是指行走或跑步時,發生動態不正常代價作用的足部而言,起因多半由於足前部內翻或外翻、後腳跟向內偏離…等構造異常;單就內旋足而言,此類病人,不載重時足弓正常,而站立之後,足弓便降得很低,相當於扁平足一般,當走路過程,身體要轉移重心,需要強而穩定的足部來承重時,足部仍然無法及時恢復較穩定狀態,於是應由骨組織承受的壓力卻轉嫁到韌帶、肌鍵等結締組織之上,導致很多複雜的足部傷害。

■扁平足、內旋足、外旋足和其他如長繭、雞眼、趾甲內長、蹠骨間神經瘤、神經炎、過度角質化、大拇趾僵硬、大拇趾活動受限、拇囊腫炎…等足部問題,一般多可透過功能性鞋墊的製做,置於鞋內穿著,調整生物力學上的不正常,也不失為一種理想、有效、舒適、方便且不影響生活的治療方式。

新聞資料來源:亞東醫院院訊電子報第79期

本文轉載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