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PD
-
4旬婦人不抽菸竟罹患肺癌! 早期術後輔1療法喚醒免疫
癌症新知 / 肺癌13920隨著政府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助於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臨床觀察早期肺癌儘管術後搭配輔助性化療,復發率仍相當高,所幸輔助性治療目前已進入到精準治療的年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內科主任、胸腔內科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涂智彥醫師表示,特別是這幾年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的輔助,有機會可以幫助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進而延長病患的存活率。 -
65歲以上長者可施打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今起擴大接種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3616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長者,疫苗仍為預防疾病最有效方法之1。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自104年起即納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而從今(27)日起,65歲(含)以上長者也享有公費接種服務,衛生局呼籲符合接種資格者,可前往台北市248家肺炎鏈球菌疫苗合約醫療院所施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
慢性阻塞性肺病3大症狀與感冒相似 自我評估揪出病灶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3643台灣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死亡,其中更有將近36%病患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然而,國人對於肺阻塞病識感相對不足,若是沒有及早診斷治療,惡化風險極高。趁著2023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前夕,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及早戒菸,遠離肺阻塞的危險因子,若有相關症狀應儘早確診並積極治療,預防共病發生。 -
LDCT讓肺癌早期被發現 術後輔以免疫治療可降低復發
癌症新知 / 肺癌3675越早發現肺癌,預後自然越好。當癌細胞仍侷限在小範圍時,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治療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成效;若癌細胞已進入淋巴、血液中,術後復發風險也會逐步增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陳志毅醫師說,第1期肺癌又可分為1a、1b以及1c,1a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不接受全身性治療;但1b期以上的肺癌患者,術後就需要搭配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
指甲下出現小血塊是缺乏維生素K? 常見9大徵兆1次看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04維生素K對人體至關重要,能為人帶來多項好處,包括有助於血液凝結、維持骨骼強度和心臟健康等,1項最新研究發現,體內的維生素K偏低,可能會導致肺部健康出問題。哥本哈根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K濃度不足的人,容易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 -
創傷症候群不只有經歷大事才會得 PTSD4大症狀1次看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5627很多人會以為一定要經歷戰爭、性侵、生死,才會有機率得到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但台北市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在臉書專頁分享,創傷後症候群通常是由於經歷了嚴重的創傷事件而引起,其實事件的創傷嚴重程度取決於個人,並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只要這件事讓你的心理受到嚴重的創傷,那麼它就是「嚴重的創傷事件」。 -
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472過去認為每天走1萬步有助於改善健康,降低心臟疾病和癌症的風險,然而,近期有研究指出,即使每天只走約4,000步,也有助於降低早逝的風險。根據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的最新研究,走的步數越多越好,只要每天至少走3,967步,就可以降低死於任何疾病的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則可透過每天走2,337步而降低。 -
5歲女童心雜音明顯 竟是罹患發生率僅千分之1的心臟病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397「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先天性心臟病的其中1種,發生率約千分之1,占先天性心臟病的5至10%。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表示,孩童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易有餵食困難、生長發育遲緩、低體重、心搏過速、盜汗、心悸、胸悶、上呼吸道感染、喘不過氣等現象,嚴重恐導致心臟衰竭、肺出血、心律不整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