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髖部
-
88歲阿嬤長期腰痛隱藏危機! 醫師警覺揪出髖關節骨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968在醫療的世界裡,有時候一個關鍵的眼神、一份細膩的判斷,足以逆轉病人的命運。1位88歲的婆婆因腰部疼痛前來就診,初步X光片僅顯示脊椎退化與骨刺等常見老化現象,並無明顯異常。然而,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江晏昇憑藉經驗與細心,並未就此輕忽。他進一步進行理學檢查與觀察病人行走狀況後,敏銳察覺到異狀,隨即安排進一步影像檢查,驚訝發現病人實際上罹患髖關節骨折,且因骨折錯位造成左右腿長度差距約3公分的「長短腳」問題。
-
春回大地細菌病毒活躍 節氣養生不怕流感、春困找上門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7091春雷一響迎驚蟄,病菌也跟萬物開始蠢蠢欲動!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其名字來源於「驚」字,意思是萬物驚動,冬眠的動物和昆蟲在這個時候開始復甦,準備出來活動。春回大地,氣候逐漸回暖,冷暖空氣交替,也是各種細菌病毒的活躍時節,因此一不留意就容易感冒、打噴嚏。 -
骨鬆病人服藥順從性低! 長效型針劑助穩定治療防骨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664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助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分析台灣健康福利資料中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 -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92骨質疏鬆症如同隱形殺手,悄悄地侵蝕骨骼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骨鬆風險也逐漸升高。根據國民健康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又以女性高於男性,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臨床常見許多長者往往是在發生骨折就醫後,才驚覺骨質早已嚴重流失,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 圖解骨折術後照護重點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9124「骨科手術的傷口很怕感染,如果感染無法控制,便得將植入物、人工關節移除,然後需要長時間的換藥,等到感染改善後再想辦法關閉傷口,往往需要3至6個月以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呂憲宗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傷口併發症的風險,可以多管齊下,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讓傷口順利癒合,能夠減輕患者與家屬的壓力,也能避免許多衍生的醫療花費。」 -
髖部骨折死亡率高於癌症! 醫師警告應從骨鬆開始預防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661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其中,屬高齡社會的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 (World Osteoporosis Day),為響應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呼籲長者應正視骨質疏鬆的威脅,並倡導「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鼓勵國人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提早預防骨質疏鬆。 -
加國商人脊椎退化寸步難行! 來台接受1手術恢復健康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004楊志鴻提醒,退化造成的脊椎不穩定、神經壓迫是相當常見的熟齡疾病,但許多患者聽到要做「龍骨手術」都會猶豫再三,「像King先生在1周內果斷決定手術、根除病灶的患者非常難得。」但隨著手術中即時的影像系統的出現,搭配導航系統,不僅大大降低手術風險與併發症,也能縮短住院與康復期。 -
一跌不起!婦就醫檢測結果不意外 與母親都罹患這疾病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500骨質疏鬆的治療方式有皮下注射藥物和口服藥物,因每個人骨鬆的程度不同,醫師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注射頻率與口服次數。另外,飲食和運動也是預防骨鬆的重要管道,飲食可盡量挑選富含鈣質的食物,或額外補充含有鈣質與維生素D的營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