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韌帶鬆弛
-
扁平足亂矯正恐致足底筋膜炎! 骨科醫糾正扁平足迷思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97443歲陳姓男患者,1個月來因為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王叔昂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王叔昂醫師給予藥物治療,並建議選擇合腳合適的鞋子、改變生活方式等,治療後回診症狀已改善。 -
產後餵母乳怕胸部變小下垂? 醫:有沒有餵母乳都一樣
醫美減重 / 美容整形5860楊菘宇醫師提醒,隆乳手術最讓人擔心的不外乎是感染與莢膜攣縮。降低感染與手術室是否為無菌空間及傷口照護有關,而莢膜攣縮是身體對於外來物的自然反應,假體的表面分為光滑面和粗糙面,光滑面產生莢膜攣縮的機率較高,可能導致胸部變硬,因此需要在術後勤加按摩,降低莢膜攣縮產生,而粗糙面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較低,但也需要適時按摩。 -
一用力、大笑就溢尿 半數50歲女性受應力性尿失禁所苦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372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國人女性50歲以上尿失禁的盛行率約為5分之1,65歲以上女性更高達3分之1,僅有不到20%的病人會尋求就醫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表示,尿失禁可分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持續性尿失禁4種,其中50歲以上女性患者,半數飽受應力性尿失禁所困擾。 -
蹲下去站不起來?關節炎總共分成5級 治療趨勢1次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484許多人在上了年紀之後,會出現膝蓋關節發炎或疼痛的情形。根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15%至20%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不過,關節炎並非都與老化相關,也有可能是車禍外傷、開過刀、過度使用關節等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年輕人其實也有可能罹患關節炎。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治療,久而久之,年紀漸長會變得不想活動,導致運動量不足,肌肉萎縮,進而造成肌少症,提高日後跌倒骨折的風險。 -
避免膝關節退化要減少運動? 醫打破迷思分析治療趨勢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310想避免膝關節退化只要減少運動就好?示康診所院長劉必涵醫師指出,有些人存有少運動就能避免膝關節退化的錯誤迷思,然而研究發現,長期運動的馬拉松選手藉著肌力訓練,反而能刺激關節滑液囊內的滑液進入軟骨,提供軟骨營養再將代謝廢物排擠出來。正確且適度的運動有助改善膝關節周邊的組織液循環、加強關節周邊肌肉強度,並不會增加膝蓋退化的風險。通常容易出現膝關節磨損受傷者,多半屬平常活動量低,且周末假日運動前無妥善熱身或運動過量的「假日運動員」居多。 -
男子外傷性白內障拖10年合併虹膜分離 微創治療救視力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247040多歲的洪先生因工作右眼受傷10幾年,諮詢過醫師,但手術風險太高,遲遲未治療,導致視力一直呈現模糊狀態,近期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就醫檢查右眼確認為外傷性白內障合併虹膜分離,且水晶體的韌帶出現鬆弛,水晶體晃動,視力僅剩0.1,最終接受微創白內障手術,術後1個月視力已恢復至0.8,生活品質和工作安全也改善許多。 -
年前大掃除最怕勞動損傷 復健科醫師教你常見症狀處置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371劉又嘉醫師指出,當症狀反覆發作,透過超音波和MRI影像檢查,能及早判定是單純發炎或已產生破損。若X光片下有看到肌腱的變化或韌帶鬆弛,提早介入血小板增生療法,原則上能完全復原的機率相當高。常見的增生療法包括有高濃度葡萄糖、PLT、PRP等,但前者只能單純誘發患部發炎反應,並未含有生長因子,後兩者則是利用自體血小板注射患部的增生療法。 -
守護長輩膝蓋保持行動力 膝關節微創重返「膝」利人生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379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往往支持著我們的體重之外,很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往往無形中給予膝蓋更多的負擔。除了骨折疼痛,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是現在運動及健身蔚為流行,但錯誤的姿勢及使用反而更加速其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目前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可以使用藥物及復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積極的檢查及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者症狀困擾生活,則建議手術介入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