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陣痛
-
確診數屢創新高 台灣應該與病毒共存?公衛專家這樣說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737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高志文表示,像是新加坡、韓國、香港今年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遠高於台灣幾十倍,他們依然選擇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開放模式,多數國家做得到,台灣當然可以。 -
今日首破千例!月底單日破萬例? 陳時中:不是不可能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220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5)日宣布新增本土病例破千位數,為1,209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被問到是否可能會有「月底單日破萬、累積百萬例確診」狀況,他回答「的確不無可能」。 -
什麼情況下需要剖腹產? 醫師:母子均安比看時辰重要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4005正常生產從陣痛到寶寶出生,平均需24小時,一般平均2小時子宮頸會開1公分,寶寶38週大足月,頭圍約9.5至10公分,子宮頸開10公分即為全開,就能生產下寶寶;剖腹產則必須空腹至少8小時,生產過程則約40分鐘。婦產科醫師潘俊亨說明,自然產通常會在會陰部位先剪開1至3公分,目的是控制裂開的方向和可控制的長度,避免傷口裂到膀胱、殃及直腸受損,讓陰道傷口癒合較快、無疤痕;而剖腹產肚皮的傷口則會持續疼痛1個月,直到3個月才能完全復原,多數會留下明顯疤痕。 -
牙痛久治不癒病因可能不單純 小心三叉神經痛找上門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778徐賢達主任說明,三叉神經有3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以痛覺呈現。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 -
剖腹產腹腔沾黏風險高 術中選對輔助醫材可提早預防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4159呂泓逸醫師補充,也有產婦明明選擇自然產,最後卻因為骨盆腔過小、待產時陣痛過久導致無力,發生產程遲滯現象,最後必須吃「全餐」,在歷經自然產陣痛的煎熬後,仍要挨上一刀剖腹,才能順利產下寶寶,這也是原本預計自然產的產婦最擔心的狀況。 -
新版孕婦手冊文字減量圖像化 準爸爸首次納入內容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436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準媽媽年齡升高,發生不孕、流產、早產、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也跟著提升,國健署希望利用孕婦手冊提醒,除定期接受檢查外,生產育兒知識也最好開始學習。 -
孕媽咪產前注意8件事 順利迎接新生命到來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873孕期來到36周,產檢頻率變成每周1次,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奐樺指出,每次皆會觀察胎兒的體重變化、羊水量、胎盤位置、心跳,以及確認胎位。而後期還有1項重要的檢查是乙型鏈球菌篩檢,醫師會以專用棉棒,在孕婦的陰道口及肛門口採取檢體,做細菌的培養,約5至7天左右就能確認是否感染到此菌種。 -
母乳是寶寶最佳營養來源 產後哺乳該知道的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596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表示,為了降低產後哺餵母乳的陣痛期及增加產婦哺乳的意願,除了推廣母乳的好處之外,產前完善的資訊提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首先,在產前可以與家人溝通關於產後哺乳的意願以及可能面對的狀況,因為母乳哺餵除了媽媽本身的意願之外,先生與其他家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