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造口
-
腹瀉長廔管還尿出菜渣 男受克隆氏症困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5126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錯誤識別,以致腸道反覆發炎潰瘍,腹瀉、腹痛和血便,成為腸癌高風險族群。 -
新生兒無肛、隱睪還缺腎臟 確診VACTERL聯合畸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915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陳克琦指出,無肛症是1種先天性生長發育異常,發生率約4千分之1。少數無肛症寶寶可以透過產檢超音波發現腸道異常,但大多數必須在出生後才被發現。臨床顯示,大部分無肛症寶寶合併其他先天性異常,新生兒科醫師同時評估是否合併VACTERL聯合畸型。 -
民眾對尿失禁迷思多 9成誤以為漏尿等於膀胱無力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223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為響應世界尿失禁周World Continence Week(WCW),今年首度舉辦中高齡尿失禁防治與健康促進論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與台灣助產學會等代表共同出席簽署「大齡人生不失勁」行動宣言,高聲呼籲民眾關注尿失禁的議題。 -
漸凍人照護中心 整合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醫療需求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360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於民國95年10月15日,在邱文祥院長鼎力支持下,由黃啟訓主任成立亞洲第1個漸凍人的專責照護中心「祈翔病房」,結合專業醫護團隊照顧這群醫療弱勢的病人。病房成立至今,累積了許多漸凍人特殊照護的經驗,而病房醫護團隊仍定期進行在職訓練,以提供更好的照護服務。 -
藝人賀一航大腸癌病逝 醫師指出癌友3大迷思
癌症新知 / 腸癌5252賀一航於2011年確診罹患大腸癌第3期,卻在開刀後放棄化療,日前癌細胞轉移至肝、肺,不幸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64歲。 -
胃癌末期患者新希望 免疫療法現生機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402367歲的張女士為胃癌末期病患,在接受「免疫療法」後,症狀「完全緩解」。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見證轉變,感恩科技進步讓醫療找到新希望。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一線藥物,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 -
建立正確抗癌觀念 不讓錯誤迷思賠掉健康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7211斷食、不吃東西,就可以餓死癌細胞?許多民眾對於癌症充滿了錯誤迷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從即日起,攜手舉辦為期2周的「了解癌‧發現愛」科普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癌症,以正面態度抗癌。 -
小兒罕病無肛症 馬龍氏順向灌腸改善失禁困擾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140無肛症一般指肛門開口在不正常的位置,或甚至是沒有開口,起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國內發生率約4千分之1至5千分之1。因在排便上受到限制,往往需要手術重建人工肛門,但仍有部分小孩無法順利排便,則容易產生肛門失禁、漏便及巨大結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