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誤診
-
男子進食困難體重急降 就醫檢查發現食道遲緩不能症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771臺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表示,食道遲緩不能症是種少見的食道蠕動功能異常疾病,其病因不明,推測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致病機轉為食道肌肉收縮功能喪失與下食道括約肌放鬆失能。初期症狀為偶有逆流,經過數個月至數年逐漸進展為吞嚥困難與胸痛,嚴重時則會進食後嘔吐並伴隨體重減輕等情形。此一疾病臨床症狀變化速度慢且類似胃食道逆流,經常造成誤診,需要進行一系列完整的檢查方能確診。 -
台法合作破解小兒腦部惡性腫瘤機轉 陽明大學揭謎團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50根據統計,兒童族群中樞神經腫瘤的總體發生率每年10萬人有2至5人,至於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20至140位新發個案,多數個案為偶發性病例,無家族病史。 -
顯影腦部運動空間區塊 家屬可望與植物人溝通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2837根據資料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藍亭說明,過去國內外經驗更指出,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可清楚聽到及看到周遭一切,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感知,但他們卻因為誤診而被當成沒有知覺的患者對待。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透過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 -
皮膚黑點病灶難判別 AI系統輔助降低誤診率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786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指出,不少門診個案係因皮膚長出黑痣、斑點或原有皮膚發生變化而就醫,一般只需有經驗的醫師肉眼判斷就能確診,但臺大醫院醫神計畫團隊與威強電集團威聯通共同開發「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技術,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以國人常見皮膚狀況與變化為基準,並依據實際病理切片報告為訓練標準答案,採用3種知名的深度學習架構Inception V3、NasNet、Inception ResNet V2之模型分析結果。 -
超音波對比劑助顯影 不再延誤診斷心室內血栓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811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指出,心臟就像人體的馬達,要有力收縮才可以把血液打到全身,一旦心臟衰竭,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給全身,就容易致喘,因為重大器官缺血,以致於整個人無力、極度虛弱、身體水腫、耐受力變低。 -
阿嬤單眼一片漆黑 罕見視神經鞘腦膜瘤險失明
兩性關係 / 女人幫3677黃子倫指出,視神經鞘腦膜瘤是非常罕見且無聲的疾病,發生率在腦膜瘤中僅占1%至2%,多發生於中年婦女身上,雖無立即致命性,生長速度也緩慢,不過一旦發生,就如同眼睛通往腦部的傳導線開關被關掉,剩一片黑;嚴重時還會沿著視神經侵犯腦部或眼球突出,造成更嚴重的眼球運動不良症狀。此外,由於這類疾病與白內障的好發年紀重疊,所以不小心就會誤診。 -
老翁大腿內側腫塊如麵龜 竟是罕見默克細胞癌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49941名82歲的老翁於3年前發現右大腿內側冒出腫塊,起初不以為意,但腫塊越來越大,甚至導致走路時疼痛,就醫後發現竟是皮膚癌中罕見的「默克細胞癌」,緊急安排手術切除腫瘤,但不到半年就又復發。 -
銀髮族罹患憂鬱症 恐出現「假性失智」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14在《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一書中闡述了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的不同,作者和田秀樹以多年的臨床經驗,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讀者明白老年憂鬱因症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如果我們能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就能避免誤診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