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血液科
-
小便如可樂顏色 當心溶血疾病上身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5358由於部分患者在睡覺時容易發生溶血,釋出的血紅素會經由腎臟排到尿液裡,睡醒後第一次如廁時,尿液呈現可樂般的深紅色,平均好發年齡為30歲,推估全台約365名患者。 -
多吃含維生素C食物 可降低中風發生率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215不過,想要預防中風其實不難,根據新的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營養素-維他命C(vitamin C),其實就有預防中風的功效。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與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所出版的《中風》(stroke)期刊之上。 -
健康必讀》預防心血管疾病 先揪出危險因子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957許多研究報告證實,飲食太過重口味、吃得太鹹,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就會升高,進而引發心臟及血管的病變。因此,想要預防高血壓,在飲食上就必需遵循低鹽、口味清淡的原則。一旦發現有高血壓的傾向,就必須特別小心注意,講求低鹽飲食。 -
體內壞膽固醇過多 失智症恐悄悄上身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956根據美國新的研究發現,若是人體內壞的膽固醇太多,除了容易血管阻塞,引發心肌梗塞、猝死外,也可能會對大腦產生傷害,甚至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神經內科》(JAMA Neurology)之上。
-
6分鐘護一生 抹片檢查做了沒?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2189根據研究顯示,高達99.7%子宮頸癌組織中,都有發現「人類乳突病毒」(HPV),因此醫學專家認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為子宮頸癌發生最重要的因素。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人類乳突病毒」是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女性一生中約5至7成機率感染,但感染後卻不會有明顯症狀。其中,約九成感染者體內HPV於1年內消失,若未消失,未來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將提高。 -
胰臟癌診斷不易 抗癌標靶藥物帶來一線生機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3034亞東醫院腫瘤暨血液科主任蕭吉晃醫師表示,由於胰臟癌症狀不明顯,常誤為僅是腸胃道不適,再加上腹部超音波的檢查診斷率不高,雖有特定的腫瘤指數CA-199可當參考,普通檢查並不會特別考慮,使得不易早期診斷。此外,胰臟癌非常容易轉移,即使術後仍有相當高比率會復發轉移,但相關的治療有限,所以,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預防。 -
胃腫瘤90%屬惡性 預防應從飲食習慣做起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6219發生胃癌的主要原因,大多歸咎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民眾除了注意生活飲食,也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提早治療,避免遺憾發生。普遍而言,若確診為胃癌,以外科手術切除為目前主流治療方式,但只有在癌症末期,或不適合切除的患者,才會建議採用化療。此外,為預防癌細胞復發、提高術後存活率,通常手術切除後,多以化療作為輔助外科手術的治療。 -
長期胃痛別大意 即早篩檢保胃安康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248普遍而言,胃癌的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定期做篩檢,如胃部出現不適情形,可運用健保給付做胃鏡檢查。另外,若為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也能自費檢測胃中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因為根據研究發現,只要徹底去除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就可預防胃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