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腺瘤
-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3473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 -
換水大腸鏡無痛又精準 大林慈濟推廣有成揪大腸癌病灶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099換水大腸鏡能減輕檢查過程中的疼痛,病人反映無痛比例高達61%,遠高於充氣大腸鏡的30%;提高在右側大腸瘜肉的發現率也顯著高於充氣大腸鏡16%;在propofol短效靜脈麻醉下換水大腸鏡在全大腸腺瘤及扁平腺瘤發現率顯著高出充氣大腸鏡11.6%及13%。 -
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癌症新知 / 腸癌33721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1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但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北投健康管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3期。 -
摸到硬塊是乳癌的關係嗎? 這些乳房變化當心乳癌風險
癌症新知 / 乳癌3237因此,只靠「我有沒有症狀」來決定要不要檢查乳房,是比較危險的;面對乳房疾患,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要養成1年做1次乳房超音波篩檢的習慣,到了45歲以上後,每2年還要加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當有做定期篩檢時,比較能在乳癌發展的早期就發現乳癌,患者很可能還在乳癌0期或1期。當等到出現症狀才去就醫檢查的話,萬一被確診為乳癌,常常已經是乳癌第2期以上囉。 -
從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加上1種情況恐罹大腸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98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 -
待疫情控制穩定之後 醫:記得趕快接受這項檢查不能拖
癌症新知 / 腸癌2729但張先生耳聞長輩或朋友說大腸鏡過程會相當疼痛,因此醫師一提到大腸鏡,馬上就要求要做無痛式的,但因張先生本身有慢性氣喘,平常就需要用到支氣管擴張劑,因此無痛式的靜脈麻醉亦有一定風險。正在猶疑不定時,醫師解釋和安撫張先生「即便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也可以利用一些穩定輕柔加上灌水等內視鏡技巧,以減輕施作過程中的不適。」張先生考慮後決定接受一般大腸鏡。 -
皮膚下方摸到腫塊是不是罹癌? 醫師圖解脂肪瘤懶人包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4658脂肪瘤可以長在身體的各處,無論是脖子、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大腿都可能發現有個皮膚隆起的位置,摸起來在皮下組織處有個腫塊。而外觀上除了隆起外,並沒有明顯的膚色變化。 -
9成大腸癌由腺瘤性瘜肉演變! 「6大高風險群」愛注意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3382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有機會找到大腸癌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