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胃鏡
-
全台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達1千多萬 是胃腺癌高危險群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400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疾病,約5至10%人口在其一生中都曾碰到,最常見於十二指腸和胃,長庚紀念醫院藉由院內臨床數據發現,十二指腸潰瘍不管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盛行率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胃潰瘍合併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無此現象,進一步研究發現關鍵在幽門桿菌基因行別。 -
血小板低下當心幽門桿菌造成! 不積極治療胃癌恐上身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674部分經健康檢查發現,有些輕微血小板低下的民眾,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但胃卻經常感覺到不舒服,經檢查發現感染幽門桿菌。研究發現胃幽門桿菌可能帶有某些抗原類似血小板結構,讓免疫細胞誤認血小板是外來物,經由抗生素等治療消除幽門桿菌,就能讓血小板恢復正常。 -
武俠導演張鵬翼因胃癌病逝 胃癌8成是胃幽門桿菌患者
癌症新知 / 胃癌3545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胃癌好發於50歲以上年齡族群,男性居多,且年長者罹患萎縮性胃炎機率較高,而萎縮性胃炎被認為與胃癌有關聯。因胃酸分泌量較少,當胃部黏膜發炎受損並且持續反覆進行,長久下來,胃腺體會逐漸消失或者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所取代,導致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發生,後續也有很大的機率會進而發展成胃腺癌。 -
憂疫情大腸癌篩檢回診只剩2成 國健署提腸保健康5技巧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566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國健署提供50至75歲民眾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臨床顯示,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
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癌症新知 / 腸癌33741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1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但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北投健康管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3期。 -
連續2天加零破功本土暴增13例 境外移入10例+死亡1例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連續2天本土零確診,週六日出遊人數暴增,不過,今天「加零」破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共新增13例本土個案例、10例境外移入、1例死亡個案。 -
胃切半40年後解黑便竟罹癌 殘胃癌發生率高出常人6倍
癌症新知 / 胃癌4330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所謂殘胃癌是胃癌的1種,是指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切除部分的胃達5年以上,由剩餘的胃發生的原發性癌症,據統計殘胃癌佔胃癌的1%~5%,好發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 -
從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加上1種情況恐罹大腸癌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300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