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肺癌篩檢
-
長期胃痛別大意 即早篩檢保胃安康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248普遍而言,胃癌的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定期做篩檢,如胃部出現不適情形,可運用健保給付做胃鏡檢查。另外,若為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也能自費檢測胃中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因為根據研究發現,只要徹底去除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就可預防胃癌的發生。 -
拒絕口腔癌 向菸酒檳榔say No!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732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抽菸人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而嚼檳榔的人口中,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比一般人增加28倍;若是抽菸又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大幅提升為89倍;其中,最危險的族群就是嚼檳榔、抽菸、喝酒三種壞習慣都有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高逹一般人的123倍之多! -
慎防口腔癌危險因子 DIY檢查杜絕癌前病灶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406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大多屬「麟狀」細胞癌,可能出現在口腔中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等部位。根據統計,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而形成,但在台灣則以舌癌和頰黏膜癌的患者佔最多數。 -
專題》國人飲食西化 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攀升
癌症新知 / 腸癌3256若民眾有定期接受全身健檢的習慣,相信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不是件難事!在大腸直腸癌第零期時,癌細胞侷限在黏膜表皮的病變、且通常是惡性的,但若能確診此癌細胞僅僅是「原位癌」,其實只要利用手術或內視鏡將病灶除去即可,並不需要接受如化學治療等方式,不過須注意術後一定要記得定期接受複檢,以了解癌細胞的發展。 -
專題》吃太好?! 篩檢大腸直腸癌不可馬虎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539目前常見到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直腸鏡、鋇劑灌腸攝影、乙狀結腸鏡及纖維大腸鏡等等。其中,「肛門指診」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簡單的篩檢方式。肛門指診約可以檢查出肛門以上7到10公分的直腸癌,這大約占了25%的大腸直腸癌。 -
專題》別讓肝苦一輩子 肝癌治療停看聽
癌症新知 / 肝癌40肝腫瘤切除手術仍是目前很重要的根除性手術,也是肝癌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但基本上還是有所限制,腫瘤的大小必須在5公分以下,透過手術切除,才會有比較好的治療結果。近年來微創手術的進步,部分肝癌病患也有機會接受腹腔鏡微創肝切除。惟肝癌大小、位置及肝硬化程度為重要參考因素,可否進行微創肝切除仍須外科醫師仔細評估。手術後仍應定期追蹤。若不幸復發,除再次手術外,也可考慮其他輔助治療控制病情。 -
專題》肝是沉默器官 預防肝癌定期檢查不可少
癌症新知 / 肝癌2296的確,直徑10公分大的腫瘤,需要很長的生長時間,但王伯伯之所以長久以來一直都沒有感覺,即根據臨床觀察,由於肝臟並無存在神經,很多人肝臟腫瘤到了很大時才有感覺,這也使得患者失去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契機,相當可惜。因此,在還沒有出現症狀時的例行性檢查,就顯得格外地重要。 -
專題》陶大偉肺癌病逝 面對肺癌應及早治療
癌症新知 / 肺癌3644普遍來說,肺癌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有可能是單一的療法,亦或為混合的治療方式,這些都需視癌症的類別與期別決定。在患者心肺功能容許下,早期肺癌患者都適合以手術治療,並因手術技術進步,與術前、術後評估和計劃詳盡,使得術後的併發症和死亡率都能降到最低,5年存活率也提升到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