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肥
-
婦人出現腹脹與體重減輕! 竟是「肚子裡的蛔蟲」作怪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764一位69歲女性日前因肚子脹、體重逐漸減輕,在家人催促下到醫院就醫,經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赫然在大腸內發現兩條蛔蟲,令醫師大感驚訝,經詢問得知,病人家中養豬,平時會用豬糞做有機堆肥種菜,病人又愛吃生菜,可能因此讓蟲卵有機會進入體內,所幸給予蛔蟲藥治療後,已成功驅蟲。 -
乳癌初期難發現! 醫曝6大風險因子和及早篩檢重要性
癌症新知 / 乳癌9598乳癌在台灣一直是女性罹癌率最高的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113年12月公布的資料,更是僅次於大腸癌發生率的癌症。雖然乳癌早期手術的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9%以上,但若病情進展至晚期,5年存活率將只剩下40%,若是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存活率更可能低至10%。過往,多數病人在疾病進展至第4期時,接受過各線治療後,僅剩下傳統化學治療,效果有限。現在乳癌新藥2月納入健保給付,能有效提升乳癌HER2受體弱陽性晚期病患的治療成效。 -
憋尿增加泌尿系統感染風險 嚴重者可能引發敗血性休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499憋尿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不愉快情境,特別是在長假出遊時,車流壅塞或景點廁所人滿為患時,常常讓人不得不忍耐。然而,雖然古諺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但在憋尿這件事上,千萬不能輕忽。長時間憋尿不僅令人不適,對健康的損害也不容小覷。 -
大腸癌徵兆注意! 醫:血便、便秘腹瀉交替、體重減輕
癌症新知 / 腸癌12126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38.4人,更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全國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10萬人40.63人上升至2021年48.18人。因此行政院已經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強化癌症篩檢政策。 -
旅遊不掃興!5大常備用藥打包好 個人專屬藥品也別忘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7160連假期間許多人會安排出遊的行程,書田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提醒,出發前備妥解熱鎮痛藥、抗組織胺藥等常用藥物,才能確保旅途愉快,不過,上了年紀的男性務必謹慎服用抗組織胺,以免引發急性尿滯留,在海外尿不出來,緊急就醫,可會讓人玩興全無。 -
流感公費藥物使用將調整 早產兒腸病毒重症奪命引關注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6262疾管署公布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早產兒),2月中旬因呼吸窘迫收住兒童加護病房,3月中旬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症狀,3月17日不幸死亡;經檢驗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不過,家庭接觸者,或是住院時間所接觸的醫護人員、同病房患者等都無感染腸病毒,目前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呼籲,請準媽媽及照顧者加強個人衛生並留意嬰幼兒健康,醫療院所、產後護理機構等應落實感染管制措施。 -
郭瑤琪驚傳主動脈剝離! 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尤其當心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6525前交通部長郭瑤琪涉收賄被依貪污罪判刑8年定讞,但因病持續保外就醫,今天(3月23日)傳出罹患主動脈剝離,送往新光醫院搶救,院方晚間證實此事,已完成手術,正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2018年12月08日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年於晶華飯店開會餐敘後昏倒,2天後因主動脈剝離病逝。2020年藝人黃鴻升(小鬼)也不幸死於主動脈剝離。2021年3月15日凱渥男模張誌軒同樣因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阻塞離世,得年23歲。 -
近3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匡列接觸者34人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6782南部1名未滿10歲女童於3月8日因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就醫,院方收治住院,18日檢驗確診為出血性大腸桿菌,為國內近3年來首例的「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疾管署表示,匡列接觸者34人均無疑似症狀,食品檢體報告呈現陰性,感染源仍尚待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