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聽覺
-
重聽不改善恐失去語言能力 但挑錯助聽器比不戴還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756黃韻誠醫師指出,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每10位就有1到4位有聽力受損情形。而當人體無法由聽覺接收聲音或理解聲音內容,影響社交與溝通時就是聽力障礙。一般而言,可聽到25以內分貝者屬正常聽力範圍,此範圍外可分成25至40分貝的輕度聽力障礙、40至55分貝的中度聽力障礙、55至70分貝的中重度聽力障礙、70至90分貝的重度聽力障礙、90分貝以上則為極重度聽力障礙。 -
聽力退化成高齡社會隱憂 專家:助聽器是必要安全輔助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418奇美醫學中心1項聽覺生理學研究發現,聽覺與年齡呈正相關。研究推測老化會使得耳蝸內毛細胞與聽神經間的神經突觸數量日漸減少。即使純音聽力尚未明顯受損,也已造成神經編碼產生缺陷,進而影響中樞聽覺處理的表現。 -
全台首例聾啞患者清醒開顱 手語老師陪同溝通無障礙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123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上午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他指出,腦膠質瘤是常見的腦瘤,即使切除仍容易復發,如何腫瘤拿得乾淨,又能保有原有的腦部功能,這對醫療團隊是一大考驗,因此,腦腫瘤神經外科研發出清醒開顱手術。 -
長期用棉花棒掏耳朵 這習慣恐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732王文弘指出,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常因感染發炎、外傷而破損,若傷口沒有癒合又反覆的發炎,就會使中耳的聽小骨腐蝕及內耳的器官提早退化,產生聽不清楚、耳鳴或眩暈。 -
耳鳴不就醫亂吃保健品 可能無法改善反而加重病情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6025耳鳴成因眾多,除了聽覺通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如外耳道堵塞、游泳嗆水或擤鼻涕不當導致的中耳炎、內耳損傷、聽覺神經受損和病毒感染等「耳源性成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過勞、緊張、抑鬱、焦慮、用腦過度和抽菸酗酒等「非耳源性原因」皆可能導致耳鳴。 -
聽到咳嗽就想逃! 「疫情焦慮症」乾洗手洗到手脫皮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356施加佐表示,最近門診中有1名病患開口說,自己似乎有了「疫情焦慮症」,每天都在擔心確診人數,外出總擔心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用酒精噴手到脫皮,仍然忍不住一直使用乾洗手,看到醫院的防疫措施就非常緊張,擔心自己與家人得病,加上營運公司暫時停擺,覺得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想法非常悲觀。 -
聽高音出現「斷音感」? 神經性耳鳴及早治療救聽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9483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有耳鳴症狀甚至影響生活時就該積極就醫。收治該名患者的醫師李宏信說明,耳膜鈣化症屬於一種自體免疫性中耳炎,因免疫細胞攻擊聽小骨骨膜,導致骨膜反覆發炎損傷,於是出現纖維化,並演變為鈣化。當發炎反應沿著聽小骨向外蔓延到耳膜時,耳膜中央就會開始病變鈣化及沾黏。 -
陽明大學與榮總舉辦研發成果媒合會 促進產學交流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473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穎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昱,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出具備情境感知之噪音消除架構,進而提升使用者於噪音情境下的聆聽品質;由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提出之系統能顯著的改善使用者於噪音下的語音理解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