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神經退化
-
預防失智!每天吃草莓可能有幫助 研究:與這成分有關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420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研究團隊去年發現,將藍莓加入飲食中,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在這項對藍莓的擴展研究中,研究人員也研究了草莓對認知老化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於國外權威期刊《Nutrients》。 -
長新冠竟引發巴金森氏症! 63歲婦染疫後行動突變遲緩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62963歲莊太太半年前突然行動遲緩、反應變慢,懷疑是巴金森氏病,可是採取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她在朋友介紹下改到大醫院治療。醫師問診後得知,莊太太的症狀是感染COVID-19後才出現,判斷恐是「長新冠」,後續藉由藥物調整、生活習慣改變及靜脈營養療法等一系列治療,病況才獲得顯著改善。 -
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 醫師解析膠質瘤特徵與治療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6788惡性腦瘤可能影響腦部功能而造成各式各樣的症狀,根據腫瘤起源,可區分為原發性腦瘤或續發性腦瘤。陳科廷醫師說,針對原發性腦瘤,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安全最大化手術切除,希望在保存腦部功能的狀況下,盡量移除腦部腫瘤;針對續發性腦瘤,手術切除通常扮演輔助治療的角色,希望讓患者盡快恢復,以接受後續治療。建議患者要跟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策略! -
6旬翁身體僵硬、撲克臉 醫:帕金森氏症不一定會手抖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724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映藍表示,帕金森氏症最重要的3大症狀為「動作緩慢、僵硬及顫抖」,但有約3成的早期帕金森患者不會表現出手抖,因此需要神經科醫師進行詳細評估,才可以盡早做出合宜的判斷。 -
全台首個有法源依據腦庫臺大揭牌 創腦神經醫學新里程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76934臺灣第1個腦庫,於2023年11月5日上午,在臺大醫學院舉行「臺灣腦庫」的揭牌典禮。腦庫是蒐集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比如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臺灣大學自2017年起,從無到有、歷經6年的艱辛努力。 -
記憶猶新是真的! 研究證實大腦是從獎賞行為開始學習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568記憶猶新是真的,大腦真的是從最接近獎勵的事件開始回溯學習,分階段逐步納入較早的事件,並同時消除無效的錯誤行為。這項大腦逐步回溯學習的發現,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頂尖期刊,證實大腦的學習歷程不僅是有步驟,而且是向後回溯,愈接近現在的獎賞記憶,會愈先被學習,並修正過去的行為。 -
6旬婦確診新冠竟出現肌肉痙攣! 醫解析肌張力不全症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403年約63歲的女士於今年7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咳嗽、流鼻水的症狀外,同時還伴有雙眼難以張開,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上呼吸道症狀雖有逐漸改善,但雙側眼瞼痙攣的情形卻愈來愈嚴重,甚至因看不到路、步態不穩,而時常跌倒受傷。後續幾個月,痙攣情形還影響到頭頸部的其它肌肉,造成她臉部歪斜、不自主咬牙、斜頸及頭部顫抖。至神經內科求診後,醫師開立口服抗痙攣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但症狀並未改善,且愈發嚴重,連講話都變得結巴不流暢,神經內科醫師臨床診斷發現,疑似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肌張力不全症及神經退化有關。 -
預防失智症活化腦細胞 專家提「4護6養」存老本避失智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943目前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明,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強調,預防醫學,從每一天的生活習慣開始;預防失智症,也是!呼籲大家以「4護6養」積極管理生活,活化腦細胞,拉開與失智症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