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溼熱
-
春天潮溼炎熱交替乾癬易復發 中醫建議嚴重期茹素1週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361至於飲食方面,避吃海鮮、生冷食物、酒,少吃寒涼苦瓜,嚴重發作期間,建議茹素1週,待皮膚狀況穩定,再選擇豬雞肉食用。另外,可食用不添加酒的四神湯,可改排骨或瘦肉取代小腸,或加糖做成甜食變換口味,也可將紅豆、薏仁、綠豆混和等量食用,紅豆補腎氣、薏仁利濕、綠豆清熱,都有助於改善乾癬病症。 -
帶狀皰疹後遺症凶狠 中醫分享穴道與飲食調理緩解症狀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446帶狀皰疹俗稱為「皮蛇」,傳說中圍繞身體長一圈會死亡的疾病,是不是真的如此可怕?答案是或許不到死亡程度,但伴隨的神經痛症狀可能讓生活品質下降至失眠、憂鬱痛不欲生,台灣人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3%,常見症狀為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甚至遺留下神經痛後遺症。 -
路邊野菇不採不食!食藥署:誤食恐中毒 嚴重損害肝腎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195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近年食品藥物管理署受理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之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oides)。 -
香港腳分4型有2型不會癢難發現! 濕熱體質是好發族群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846香港腳可分水泡型、糜爛型、角質化型與脫皮型4種型態,水泡型、糜爛型會搔癢無比,但角質化型與脫皮型的香港腳,幾乎完全不癢,最容易被民眾所忽略。中醫師周大翔表示,香港腳與脾胃機能失調有關,體內濕氣及濕熱難以代謝,加上台灣又處潮濕環境,久而久之形成濕熱性體質,香港腳就容易發作。 -
熱傷害易有併發症!登山者直曬太陽易中暑 6招可預防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775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蘇柏維指出,中暑是一種嚴重的熱量失調狀態,因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水分容易蒸發、流失,卻又沒有適時的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或因台灣獨有的高溫溼熱氣候,使身體的熱量無法有效散熱而導致體溫升高。 -
民眾熱傷害!身體發燙想吃退燒藥降溫 食藥署出面警告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382暑假來臨,近來天氣高溫炎熱,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1日至16日共有515人次因熱傷害就醫。食藥署提醒,熱傷害初期,身體發熱,部分民眾服用退燒藥物降溫,反而適得其反,更容易增加中暑併發症,導致急性腎衰竭。 -
酷暑加重婦女更年期潮熱症狀 女中醫教妳緩解不適對策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326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女性更年期約發生在45至52歲之間,這段期間會出現經期不規則、可能提前或延後,或是月經淋瀝、滴滴答答不停,甚至經血量大、摻雜血塊;也有突然月經就不來,原以為停經,卻在幾個月後又來的情形。就醫學上的定義,必須連續長達1年以上都沒有月經,稱為停經。至於更年期,則是指停經前後的過渡時期。 -
驚蟄過敏性結膜炎盛行 中醫調體質遠離過敏原趨吉避凶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188中醫師涂育維表示,驚蟄節氣是過敏性結膜炎的旺季,民眾常常莫名鼻子癢、眼睛腫,嚴重者還會有流淚、畏光、灼熱、異物感等症狀。而中醫在治療上,會以祛風清熱除濕來緩解症狀,加上調理腸胃免疫功能,來根治改善患者的過敏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