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少運動
-
疫情期間天天叫外送膽固醇超標 平日這些習慣是幫兇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197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 -
別忽略!高血壓老是降不下來 可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537在高血壓的分類上,有一種分類是把高血壓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90%的病人都是原發性高血壓,也就是因為年紀老化、基因、環境等多重原因形成的。但如果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壓,並且可以歸究於單一病因的,則稱為次發性高血壓。 -
戶外運動佩戴口罩注意「5大禁忌」 以免身體負荷不了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478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2級,雖然仍繼續維持社交安全距離,但民眾仍可在適當防護下到戶外活動筋骨。 -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09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這就是肌內效貼布,雖然沒有任何藥物,但只要掌握走向、角度、形狀、拉力方向等重點,就能達到止痛、消腫,以及預防運動傷害的效果。 -
別小看心律不整! 用簡單一張表幫你算出中風可能機率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48650多歲的詹先生本身並無相關心臟病或慢性病史,但最近因呼吸困難、雙腳水腫,且爬樓梯越來越喘,自覺有心悸,便前往急診室求診。經初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正常人的血液流動會經過心房,再到心室然後灌注全身,但在心房顫動發作,心房正常時,有節奏的收縮會被無效的顫動所取代,後果是不能完全地把血液移至心室。結果,血液會停滯並形成小血塊。當這些小血塊移動到大腦,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
睡眠品質不佳恐提高早死風險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降低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81睡眠品質不好的話,有可能會比較早死,如果又缺乏運動,影響可能會更大。但有個好消息是,最近有個新的研究發現,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可能有助於降低睡眠品質變差帶來的健康風險。 -
鬆解枕下肌群緊繃、治療肩頸痠痛 「小扁針」成功救援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64565歲的鄭先生,長期低頭滑手機使用電腦,數年前開始頸部僵硬,有抬頭及低頭的困難,頸部肌肉壓痛,連帶肩關節也緊繃,屈伸活動受限,時常頭暈頭痛,晚上難入眠,也睡得不安穩,導致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正常生活,進而求助於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經診察後發現,鄭先生枕下肌群緊繃,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沾黏,每周施以1次小扁針療法,搭配服用舒筋活絡的科學中藥,3周後肩頸部緊繃痠痛明顯改善,疲累感減輕許多,已經不會頭暈頭痛,晚上睡得比較安穩,日常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
國人10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慢性病與新冠風險大增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2846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2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台灣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