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十二指腸
-
孩子剛吃飽怎麼睡? 正確觀念避免胃酸逆流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0080各位爸媽要先知道孩子與成人的腸胃系統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點包括:胃及腸道的容量、長度、結構均不相同。再來就是消化酵素,孩子與成人間的成熟度也是不同的。不過今天要回答的問題,適用於大人及孩子,因為消化生理機制是相同的。 -
罕見壺腹癌難確診 家族性腺性息肉患者屬高危險群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7071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基金會表示,壺腹癌是罕見癌症,如果腫瘤阻塞膽管或胰管而引致不適,就有機會提早發現,但如果腫瘤是往周邊擴散則較難察覺,如有不名原因肚子痛、黃疸、發燒,就應提高警覺。前教育部長吳京於2008年年初也是因壺腹癌病逝,享年74歲。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恐導致胃癌 研究:風險高出5.6倍
癌症新知 / 胃癌3007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胃癌是因人體胃部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胃部慢性發炎,進而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或產生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惡化為胃癌。 -
男子長期貧血又腹脹 原來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112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原因與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如果感染幽門桿菌,就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進而引發貧血。胃幽門螺旋桿菌是1種在人體胃內的微生物,人體受此菌感染後通常會終身帶菌,引發慢性發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胃炎,也可能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則造成免疫反應。 -
肥胖且患有第2型糖尿病 減重手術有助降低死亡風險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2922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各類型的減重手術與1998年至2017年間接受第2型糖尿病治療的患者是否有影響進行比較。研究中將所有死因納入考量,如死亡、心臟衰竭、心臟病、中風、腎臟問題、心律不整等。 -
別跟你的胃過不去! 應酬族必知挑食法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028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醫師陳皇光指出,胃部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長期下來會導致病變,像萎縮性胃炎患者易引發胃癌,而長期胃酸食道逆流患者,如合併巴瑞特氏食道,食道癌機率也會提升,但民眾不必過度恐慌,透過藥物及飲食的改善,胃病根治率可達9成。 -
胃腸道基質瘤新藥 台灣抗癌研究新紀元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84臨床顯示,胃腸道基質瘤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50至70歲間為發生年齡高峰,發生部位以胃部居多,占5到6成,其次為十二指腸以下到迴腸,約占2至3成,其餘1成為在大腸、食道等非胃部等部位,另後腹腔也可能會發生基質瘤。 -
皮膚癢病情不單純 老翁肝腫瘤引發全身搔癢
癌症新知 / 肝癌6800為何肝臟不好,皮膚就會發癢?林志明解釋,肝臟主要製造膽汁,由肝細胞分泌到膽管,膽汁匯集後通常先存在膽囊裡,需要幫助消化時,才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一旦肝臟、膽或胰臟因為發炎、腫瘤或服用藥物等原因,造成膽管阻塞、膽汁鬱積、排泄不順,大部分膽汁就會跟著血液全身跑,累積在皮膚上,造成搔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