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北醫大
-
2019醫療數據松聚焦大數據運用 盼AI提升醫療品質
醫美減重 / 生技線上4303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表示,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是全球發展AI科技的先驅,與他們合作不容易遺漏AI發展的最新趨勢。另一方面,從全民健康角度考量,準確預測才有機會發展更有效的預防。 -
交大與北醫攜手膜蛋白癌症追蹤研究 大數據掀起抗癌新革命
癌症新知 / 乳癌4166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其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將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 -
顯影腦部運動空間區塊 家屬可望與植物人溝通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2957根據資料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藍亭說明,過去國內外經驗更指出,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可清楚聽到及看到周遭一切,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感知,但他們卻因為誤診而被當成沒有知覺的患者對待。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透過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 -
翻轉醫學教育 AI結合提升教學成效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593北醫和IBM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成員共13名,論文第一作者為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通訊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閻雲。發表「透過AI強化癌症實證醫學的教育」(Enhanc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kills in Oncology Training with Cognitive Technology)論文,於年會上獲得高度重視。 -
脂肪也有好壞之分 北醫大發現「壞轉好」關鍵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9273人體內的脂肪也有好壞之分。根據研究,分布在皮下和內臟的「白色脂肪」,容易累積進而造成肥胖,至於「棕色脂肪」則是好脂肪,可消耗能量。國內研究發現,化合物ST32da可將導致肥胖的白色脂肪,轉化為容易燃燒代謝的棕色脂肪,除了有助於體重控制,也能改善脂肪肝,更可抑制肝發炎指數及肥胖造成的糖尿病。 -
北醫大幹細胞研究 破解癌幹細胞訊息傳遞之謎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77罹患癌症,已經相當不幸,如果被驗出癌幹細胞,那情況更佳不堪。癌幹細胞是一群細胞數極少、處休眠期、且具高抗藥性與癌症轉移能力的細胞,它不需要氧氣就能存活,一般能生存於後期較大固體腫瘤內部深處缺氧的惡劣環境,一旦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或出現發炎反應、病毒感染等,就會伺機而動。 -
PM2.5影響睡眠品質 穿戴式裝置監測可提早預警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4062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皆指出,空氣污染物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肺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關。最新研究更顯示,職場中暴露細粒徑懸浮微粒會顯著降低員工的肺功能與尿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而血清素正是睡眠循環重要的調節因子,其濃度過度被抑制會影響睡眠周期,進而引起失眠、憂鬱症等症狀。
-
國內廠商研發聲控床 智慧輔具供脊髓傷者體驗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3820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陳適卿指出,國內脊髓損傷患者平均每年新增約1,500人,而在脊髓損傷患者中,有六成九的比例為下半身癱瘓,三成一比例為四肢癱瘓;許多患者不僅必須聘請看護協助生活起居,還得花錢購買國外進口的輔具,經濟壓力也是重擔。事實上,國內有許多廠商投入研發智慧輔助科技產品,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價格也相對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