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動作緩慢
-
改善細胞環境突破帕金森氏症治療困境 關鍵在細胞間質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009多數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可能連自己翻身或起床等平凡的動作都無法獨立完成,許多重度症狀的患者甚至需要長期服藥治療,但仍無法深入病因改善,以致病情遲遲不見好轉。不僅病患喪失活動自主力,家人也因為長期照護備受壓力。然而,帕金森氏症並非「不治之症」,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現今透過修復受損細胞的細胞間質療法,也能讓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80為提升民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每年的4月11日訂為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ay)。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者盛行率約1%,年過80,則比率提高至2%至4%。 -
走路變慢可能不只是老化! 巴金森症10大警訊要注意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876「大家最熟悉的巴金森症症狀就是顫抖,其次是動作變慢、姿態前傾、步伐變小。」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兼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吳瑞美醫師解釋:「有些患者因為動作慢、關節僵硬,可能會先到其他科別就診,最後才發現是巴金森症。」 -
巴金森氏症前兆多 發現這些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175而這次林先生從門口進來時,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李醫師仔細詢問後,陪診的林太太表示最近覺得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醫師門診評估後,跟林先生與太太解釋,疑似是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林先生的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很多。 -
高年級長輩動起來! 林冠廷專為銀髮族設計的體育課
醫美減重 / 養生抗老5659《高年級體育課》作者林冠廷說,書中有1名老先生,94歲時打太極不小心摔倒,拳友擔心發生意外,勸他不要再打拳,此後便坐著輪椅活動,看護也不敢讓老先生自己走路,沒想到老先生反而更難自己行動。幸好老先生女婿是名醫生,知道必須協助岳父訓練肌肉量,在一段時間訓練後,2年訓練就幾乎脫離輪椅,可以用健走杖跟家人到處旅遊。 -
他帕金森氏症手抖不停 深部腦刺激手術重拾生活品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59目前在治療上,以左多巴等藥物為主,目的是補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死亡後所缺乏的多巴胺,在初期接受藥物治療,症狀均能控制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數年後產生嚴重的藥物波動及異動症,一旦療效變差,就需考慮深部腦刺激手術。
-
多吃蔬果顧好腸胃 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30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以老鼠為實驗對象,一組為無菌實驗鼠,一組則是移植了巴金森病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研究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並無巴金森病症狀,跑步、爬桿等運動機能測試表現明顯較好;實驗鼠則都出現了巴金森病的症狀。
-
燕子尾巴不見了 當心帕金森氏症上身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532陳女士今年71歲,幾年前開始手無力,舉不起來,左手會不自主抖動,症狀日益嚴重,到醫院檢查頸椎也找不出原因。後來透過這項影像新技術,才確診為帕金森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