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克隆氏症
-
陽明交大跨國研究發現! 「除草劑」恐致腸道發炎惡化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126民眾腸胃發炎時常伴隨腹痛、腹瀉等症狀,讓人痛苦難堪,傳統上大家多數認為,腸道發炎與飲食西化及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但陽明交大與哈佛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除草劑將導致腸胃發炎惡化,證實環境因素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一定影響,該研究成果日前被刊登於《Nature》期刊。 -
血便原來是痔瘡虛驚一場! 醫曝:別忽略罹患腸癌徵兆
癌症新知 / 腸癌2429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發生血便的原因並不單一,國人痔瘡盛行率高,最常見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解便時出血或肛門口有疼痛感。另外,大腸癌的伴隨症狀也會有血便的發生,所以當發生血便時千萬不能輕忽! -
男子肛門流膿依賴護墊 克隆氏症併發廔管「坐立難安」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5025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林春吉醫師指出,上述患者為克隆氏症患者,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才導致肛門附近瘻管生成,讓直腸分泌物及排泄物亂竄、滲漏。林春吉醫師提醒,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肛門等整個消化道,發炎的深度擴及腸道的整層腸壁,若長期發炎未控制,甚至可能導致周遭器官的侵犯形成瘻管。 -
日相安倍舊疾復發第2次因病辭職 這個病好發青壯族群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3445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 -
腸道疾病使免疫亮紅燈 罹患失智症機率大幅增加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931作者表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腸道中常駐的細菌除了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係,也和人體的疾病和健康都有相關性,這個連結被稱做「腸腦軸」(gut-brain axis)。雖然目前還不知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但被認為是免疫反應受到損害,才導致腸道中的微生物發生變化;此外,最近的研究已經將該病與巴金森氏症聯繫起來。 -
腸胃炎反覆發作好不了 男童確診罕病克隆氏症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40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克隆氏症相當罕見,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之0.2,一般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少部分則會發生在兒童身上。克隆氏症是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兒童若長期在發育期間腸道發炎,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而影響生長發育。但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改變,飲食西化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 -
腹瀉長廔管還尿出菜渣 男受克隆氏症困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794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錯誤識別,以致腸道反覆發炎潰瘍,腹瀉、腹痛和血便,成為腸癌高風險族群。 -
以為痔瘡竟是大腸癌 名醫揭痔瘡可能潛藏這些重大疾病
癌症新知 / 腸癌83平田雅彥強調,特別需要留心的,就是曾經治療過痔瘡的人。這是由於這些患者即使看到肛門處有出血,也很容易認為「又是痔瘡吧。」只要有出血或者血便,請務必向醫師諮詢。建議只要超過40歲,每2年就要接受1次大腸內視鏡檢查。雖然也可以選用糞便檢查來判斷是否罹患癌症,但由於此種方式有46%機率會漏看,因此並不被歐美採用。如果要接受檢查的話,還是建議選擇大腸內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