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原來是痔瘡虛驚一場! 醫曝:別忽略罹患腸癌徵兆

2046
陳郁茹 報導
血便原來是痔瘡虛驚一場! 醫曝:別忽略罹患腸癌徵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血便發生時多數人會以顏色判別是痔瘡出血或是癌症徵狀,但此舉絕非是準確、可靠的。(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熱門台劇《媽,別鬧了!》近期討論度高,藝人比莉在劇中飾演63歲的王玫玫,有一情節為王玫玫與好友透露,最近如廁發現有出血現象,並認為自己可能時日不長,未料才與好友說完,就發生如廁後昏倒,被女兒發現緊急送醫並且還看到馬桶裡充滿大量鮮血,檢查後才發現是痔瘡破裂。


有血便不輕忽! 用出血顏色判斷痔瘡非標準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發生血便的原因並不單一,國人痔瘡盛行率高,最常見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解便時出血或肛門口有疼痛感。另外,大腸癌的伴隨症狀也會有血便的發生,所以當發生血便時千萬不能輕忽!其它如肛裂、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其它消化道疾病等也都有可能發生血便的狀況。


當血便發生時,要如何初步分辨是單純的痔瘡出血或是癌症徵狀?常見大多數人會以顏色做區分,若血便顏色若為鮮紅色,通常是因為痔瘡破裂導致,嚴重時還可能在如廁後擦拭時,在衛生紙上留有大片血跡,甚至大量出血。若顏色為暗紅色,則可能是因為糞便經過腫瘤時因摩擦而破裂出血,出血量不大、會與糞便混合排出體外。


不論出血顏色深淺,梁程超強調,利用顏色當作判別是否罹患癌症,絕非是準確、可靠的!因為若癌症腫瘤發生位置接近肛門處,當發生破裂時,排便也會呈現鮮紅色,就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


大腸癌不易發現 籲高風險者應定期檢查


梁程超透露,民眾大腸癌在發生時,腫瘤也不一定會破裂;若發生破裂,出血也可能很少量,光憑肉眼也看不太出來。且「大腸癌」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又是國人發生率第1的癌症,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所以如何辨認是否罹患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只要年滿50歲都應該接受大腸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年齡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提供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發生異常,後續一定要盡快接受進一步大腸內視鏡檢查。有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做大腸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3成,若一直不做大腸鏡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64%。


針對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肥胖、抽菸、飲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或是曾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建議可提早至35至40歲,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梁程超表示,自費的無痛大腸內視鏡技術成熟且已相當普遍,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癌化風險高的腺瘤性瘜肉,可在檢查時同時切除,早一步阻斷癌化的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健保資料傳輸第3人違憲? 健保署將依大法官意旨修法
▸6旬男肝癌反覆復發抗戰30年! 醫曝:控制肝癌3關鍵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