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乳房攝影
-
乳房攝影篩檢率低 國健署呼籲姐妹們踴躍接受檢查
癌症新知 / 乳癌5157國健署統計,每2年做1次的篩檢比率僅達4成,平均每年約有86萬名女性接受檢查,其餘6成未依照建議受檢。進一步分析,全台45歲至70歲的女性中,6成5(271萬人)至少做過1次乳房攝影篩檢,但仍有3成5(146萬人)從未接受過乳房攝影,人數眾多。 -
女人不夠胸沒自信 波力媚重新開啟事業線
醫美減重 / 美容整形3702隆乳方式可分為假體植入和自體脂肪2大類,教主醫美整形外科吳孟穎醫師表示,早期的鹽水袋已逐漸退場,現今假體材質以果凍矽膠為主流,又分成圓盤光滑面和絨毛面,後者又可細分為傳統圓盤型、水滴型,然而新一代的Motiva波力媚(俗稱魔滴)隆乳則是奈米絲綢面,它能依照個人條件、需求,選擇適合的大小和材質;至於自體脂防隆乳必須抽取身體脂肪,無法1次達到足量增大的效果,必須分階段、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理想胸型。 -
乳篩工具有7種 黃星華醫師健康開講說分明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5659乳癌可藉由「分期」界定癌細胞在體內的範圍,第0至3期都屬於早期乳癌,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都有70%以上,但進入第4期後存活率大幅跌至24%,證明「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對於病情控制有重要的影響。目前乳房篩檢的工具分7種,其功能性不盡相同,黃星華簡單分析各個方式的原理及優缺點,讓處於不同年齡、風險族群的民眾能充分了解,並選擇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篩檢方式。 -
乳癌患者多無家族史 這3種要命自覺不可有!
癌症新知 / 乳癌3355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集中於45至49歲,但國民健康署根據篩檢報告發現,其族群篩檢涵蓋率卻是最低的,僅35.92%,以致不少病友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 -
乳房出現小紅疹 竟是癌細胞侵犯脂肪組織
癌症新知 / 乳癌65031名42歲女性洗澡時在左乳房外側上疑似摸到硬塊,最初直覺是伴隨生理期的乳房腫脹變化,不以為意;時隔半年,乳房的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紅疹,硬塊也愈來愈明顯才到醫院檢查。透過超音波與動態磁振造影,起小紅疹的真相,竟是乳癌侵犯到脂肪組織,影響到表面皮膚。 -
乳房攝影恐致癌? 專家:別被網路傳言誤導
癌症新知 / 乳癌5918最近網路社群不少貼文指稱,做乳房X光攝影會擠壓劇痛,又有放射線汙染疑慮,輻射還可能致癌,對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鄭重澄清,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僅接受0.7毫西弗劑量,遠遠低於安全值50毫西弗劑量輻射。 -
乳癌篩檢揪出異常 婦人無懼動刀勇敢對抗病魔
癌症新知 / 乳癌7112台中61歲潘太太十分重視養生,日前參加乳癌X光攝影篩檢,報告顯示左側乳房疑似腫塊異常,赴醫院進一步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果然發現有2顆約0.5公分形狀略不規則的腫瘤,再經粗針切片檢查,確診為惡性,所幸發現得早為乳癌第一期,透過乳房保留手術合併電療,之後以女性賀爾蒙拮抗劑維持治療,讓潘太太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
預防乳癌8要點 遠離女性頭號無聲殺手
癌症新知 / 乳癌5793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由此可見,乳癌對女性的威脅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