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乳癌家族史或具危險因子的女性,建議從30歲開始定期為自己安排合適的檢查。(圖/ingimage)
1名42歲女性洗澡時在左乳房外側上疑似摸到硬塊,最初直覺是伴隨生理期的乳房腫脹變化,不以為意;時隔半年,乳房的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紅疹,硬塊也愈來愈明顯才到醫院檢查。透過超音波與動態磁振造影,起小紅疹的真相,竟是乳癌侵犯到脂肪組織,影響到表面皮膚。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主任醫師沈彥君解釋,乳房是由乳腺、脂肪與結締組織構成,正常情況下是柔軟、有彈性,會隨推移力道改變位置。而異常的乳癌常是邊界不清的浸潤性腫瘤,若摸起來感覺是不會滑動的硬塊,甚至會拉扯皮膚,就需要當心。
她表示,乳房硬塊有85%是良性腫瘤並非等於乳癌,臨床最常使用的超音波檢查,也是最適合年輕女性的第一線檢查,能清楚看見病灶的形態,但不易顯現乳癌常有的微鈣化點,也較容易有死角,因此準確率不穩定;乳房攝影的優點在揪出微小的鈣化點、原位癌及異常變形拉扯,受檢雖最為辛苦但仍不可或缺;而診斷率最高的磁振造影能敏感呈現出各種的良、惡性病灶,並透過動態血流顯影,辨識腫瘤特性與侵犯狀況,建議上述3種交替使用以增加檢查準確性。
沈彥君也提醒,乳腺是受荷爾蒙影響的組織,當曝露於荷爾蒙的時間越長、生活中接觸的荷爾蒙越多,乳癌發生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初經早、停經晚、無懷孕、荷爾蒙補充、長期使用胎盤素或人工芳香製品、食用高油脂食物等,都是導致乳癌發生的危險因子。
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裡增加4倍,已超過子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天約有34位婦女確診,家族遺傳、不當飲食習慣與荷爾蒙刺激等容易喚起癌細胞。45至69歲是發生高峰,但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有乳癌家族史或具危險因子的女性,建議從30歲開始定期為自己安排合適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