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日前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出現上腹部疼痛。起初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轉介至心臟科進行進一步的評估。經核子醫學後,發現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確診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所幸在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已恢復穩定且順利出院。出院後需持續規則服藥,並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女性非典型心肌梗塞4大症狀 上腹痛、頭暈等都是警訊
提起心臟病,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的情景。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因此容易被忽略或誤判,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說,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包含突發性的胸口壓迫感、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然而,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在發生心肌梗塞時,更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而不以為意。以下為女性心肌梗塞常見的4大非典型症狀:
【症狀1】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胃痛。
【症狀2】肩頸痠痛、下頷痛:特別是左側肩膀或頸部。
【症狀3】極度疲倦、呼吸不順:常被誤認為只是太累或焦慮。
【症狀4】噁心、頭暈:以為是腸胃炎或貧血。
上述這些症狀缺乏「典型胸痛」的警示性,因此許多女性都沒有立即就醫,往往拖到病情嚴重才送醫。研究顯示,女性心肌梗塞的延誤就醫比例,遠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女性心臟病更難察覺 血管、荷爾蒙、疼痛感受都是原因
簡韶甫指出,女性心臟病的症狀之所以與男性不同,與生理結構與荷爾蒙等多重因素有關。
【因素1】血管病變型態不同:男性常見的是冠狀動脈主幹發生明顯阻塞;女性則較容易出現「微血管功能異常」或「血管痙攣」,因此症狀往往較不典型,不一定有明顯胸痛。
【因素2】荷爾蒙的影響:雌激素(女性荷爾蒙)在年輕時具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可以維持血管彈性、促進血脂代謝。但隨著年齡增加、停經後雌激素下降,對女性血管的保護力迅速減弱,症狀表現也更複雜且不易察覺。
【因素3】疼痛感受差異:女性對疼痛的感受與表達方式與男性不同,加上社會角色期待,許多女性常忽略身體警訊,認為「忍一忍就好」,因而延誤治療。
更年期後心血管負擔加重 女性心臟病風險追上男性
許多女性在停經後,會發現血壓、血脂、血糖開始升高,且體重更容易增加,這其實並非巧合,而是與荷爾蒙與代謝轉變相關。停經後,雌激素會大幅消退,女性在少了荷爾蒙的保護下,血管硬化進程就會加快。此外,脂肪也會重新分布,更年期後,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腹型肥胖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最後,女性在停經後更容易出現代謝症候群,包含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等,讓心血管負擔加重。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統計,停經後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停經前增加2~3倍。因此,50歲以後的女性,心臟病風險曲線會急速上升,甚至追趕上男性。
4大防護之道 健檢、留意症狀、健康習慣與遵循醫囑
潘姿菁提醒,女性要預防心臟病,可以從日常保健做起,以下為4大防護要領:
【要領1】定期健康檢查:停經後建議每年檢查血壓、血糖、血脂,必要時接受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
【要領2】注意非典型症狀:不要輕忽「奇怪的胃痛、肩膀痠痛或突然喘」這些小毛病,尤其本身有三高或家族史的女性,更要高度警覺。
【要領3】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飲食要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等原則,地中海飲食是良好選擇;維持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保持規律睡眠與控制壓力,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避免長期過勞與焦慮。
【要領4】遵循醫囑用藥:若已被診斷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需遵循醫囑,切勿自行停藥。很多女性因為「怕副作用」或「覺得沒症狀」而停藥,反而增加猝死風險。
最後,簡韶甫也提醒,女性心臟病最大的挑戰在於「症狀不典型」與「自我忽略」。許多女性長期扮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容易把自己的不舒服放在最後順位,等到真正發作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心臟病並非男性專利,更年期之後的女性更需提高警覺。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胃部不適或呼吸困難時,請不要輕忽,這可能是心臟正在發出求救訊號。唯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守護心臟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好人不老!網友推8大「護腎食物」 幫你顧好你的腎
▸愛吃炸物恐增焦慮、憂鬱風險! 研究證實:油炸食物與心理健康存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