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肝病為台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死亡人數超過萬人,B型肝炎為主原之一,帶原個案超過200萬。健保允諾明年1月放寬B肝用藥給付規範,國健署則於今年8月1日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希望治療、預防雙管齊下,讓國人遠離肝疾死亡威脅。
平均每小時1.2人死於肝癌 響應「世界肝炎篩檢週」呼籲民眾篩檢B肝
2025年11月17日為「世界肝炎篩檢週」起跑日,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厚生會副會長陳菁徽、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高雄醫學大學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校長、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楊宏志主任等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呼籲民眾踴躍接受B型肝炎篩檢,瞭解自身是否帶原,預防肝癌上身。
「欲有效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為重要的第一步。」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1萬433人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4名,在最新10大癌症死因排行中,更是位居第2,平均每小時便有1.2人因肝癌死亡。
B肝疫苗「斷層世代」風險高 帶原者謹記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台灣1986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大幅降低年輕世代感染率,但之前出生的「B肝疫苗斷層世代」族群帶原高風相當高,人數眾多,均成為肝硬化、肝癌的潛在風險族群。
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0萬名B肝帶原民眾,由於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帶原者不知自身感染狀況,並未定期追蹤與及時治療,一旦出現腹痛、腹漲等症狀,幾乎都已到了晚期。
楊培銘強調,肝癌可以預防,呼籲B肝疫苗斷層世代、其他高風險族群,謹記B肝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也就是主動篩檢,若發現自己為帶原者,更應定期回診追蹤,若醫師評估需接受藥物治療,就應配合醫囑,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B肝帶原者切勿大意!HBsAg轉陰仍需追蹤 肝硬化者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一旦感染且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因此帶原者必須持續規律追蹤,若已出現肝硬化,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尚無肝硬化者,至少每6個月追蹤一次,切勿因為血中B肝表面抗原(HBsAg)轉變成陰性就停止追蹤。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醫師余明隆表示,站在公衛及醫療立場,醫院應該強化基層醫療,改善就醫可近性,建立有效的追蹤機制。高醫經常執行「外展肝炎篩檢計畫」,曾在500多位民眾BC肝篩檢活動中,篩出6名肝癌,其中1人係因慢性B肝所致,1人為慢性B肝合併C肝所導致,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自己帶原,確診時腫瘤已超過2公分。
達成「功能性治癒」可有效避免肝硬化 進而降低肝癌風險並提升免疫功能
在治療上,國際醫界將「功能性治癒」列為重要治療目標,在停止藥物治療的狀態下,感染者能維持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HBsAg)以及HBV DNA達至少24週。余明隆表示,若能達到「功能性治癒」,可避免惡化成肝硬化,降低肝癌風險,提升免疫功能,減少復發率。
余明隆指出,現階段台灣B肝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雖抑制病毒效果與安全性皆屬良好,但要達成「功能性治癒」目標,仍極具困難,期待未來出現新機轉的藥物,增加達成「功能性治癒」的機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樂齡生活被「漏尿」困住 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有解
▸兒童近視加速眼球拉長!高度近視風險增 醫給解方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