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林志遠/高雄報導】近年來,兒童近視的年齡層逐漸降低,成為家長高度關心的健康議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馨芊指出,兒童近視率逐年上升,主要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年紀越小罹患近視,度數增加越快,因此應盡量避免孩童過早開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小朋友長期近距離用眼恐高度近視 易引發各種眼疾
吳馨芊醫師提醒,網路世代小朋友依賴手機、平板等3C產品,加上長時間的課業學習、閱讀,眼睛一直處於近距離對焦無法放鬆的狀態,近視自然產生。再加上戶外活動時間的不足及父母高度近視的遺傳,也提高了近視增加的風險。
新生兒的眼球尚未發育完全,會隨著年齡而變大。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加速眼球軸度拉長,使其從較圓的形狀變成長橢圓形。這種結構改變容易引發多種眼疾,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或黃斑部病變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視力提前惡化,甚至造成失明。
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度數 白天不戴眼鏡也能看清楚
吳馨芊醫師表示,角膜塑型片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式隱形眼鏡,小朋友可在夜間睡覺時配戴,以暫時改變角膜弧度,抑制眼軸拉長,進而減緩近視度數增加。配戴角膜塑型片的好處是,夜間配戴角膜塑型片約6至8小時後,白天不戴眼鏡也看得清楚。
吳馨芊醫師建議,當學齡兒童的近視度數增加較快時,可考慮配戴角膜塑型片以抑制度數增加。一般而言,孩子開始配戴角膜塑型片後,可持續使用到18歲左右。不過,亞洲孩子課業壓力大,加上長期近距離用眼,眼軸可能持續拉長至成年,部分孩子若戴得習慣,18歲後仍可繼續配戴。
至於安全性方面,角膜塑型片是相對安全的矯正方式,僅有少數情況,如遇嚴重過敏或清潔保養不確實等問題,則不建議配戴。使用後若眼睛出現不適、分泌物多或充血,建議回診由醫師檢查並進一步評估。
常見控制近視方式有兩種 眼科醫師分析使用優缺點
吳馨芊醫師強調,如果孩子出現遠處看不清楚的近視問題,若沒有及時矯正,度數可能會持續快速增加。根據統計,兒童近視度數1年可增加約100度,舉例來說,若孩子在6、7歲就近視,到18歲前,近視度數很可能突破1000度。
目前控制近視度數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點長效型散瞳劑,第二種是配戴角膜塑型片,這兩種不論是臨床經驗或大規模長期的追蹤研究中,都顯示對抑制近視度數增加,有相當良好的成效。此外,還有針對近視控制設計的特殊眼鏡,以及日拋型近視隱形眼鏡等方式,皆有助近視度數控制。
吳馨芊醫師分析,長效型散瞳劑使用相當便利,只需在睡前點1次眼藥水。有多種濃度可以選擇,一般先從低濃度開始,濃度愈高,當然效果愈好,不過瞳孔放大畏光的副作用也愈明顯。如果近視度數較高,仍須配戴眼睛才能看清。
至於角膜塑型片價格較高,清洗及配戴所需時間較長,但起床取下後,不配戴眼睛,通常也能看清。要注意的是角膜塑型片的清潔與保養非常重要,正確使用才能確保效果與安全性。

▲吳馨芊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進行視力檢查,及早發現近視問題並採取合適的控制方式。(圖/吳馨芊醫師提供)
角膜塑型片、散瞳劑如何選? 應依孩子狀況來評估
針對近視度數控制的方法現今相當多元,包括角膜塑型片、長效型散瞳劑、近視控制設計的眼鏡,以及日拋型近視隱形眼鏡等。吳馨芊醫師認為,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需根據孩子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生活習慣及配合度來評估,同時也要考量家長與孩子能否確實做好清潔與配戴。醫師會依照每位孩子的狀況,進行全方位評估,給予最合適的建議。
吳馨芊醫師叮嚀,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進行視力檢查,及早發現近視問題並採取合適的控制方式,才能幫助孩子維持良好視力,為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礎。
# 首圖來源/吳馨芊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膚質非乾即油?混合肌是常態 AI皮膚檢測讓保養更精準
▸高度近視小心核性白內障 醫揭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