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C型肝炎是一種由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簡稱HCV)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屬於血液傳染性疾病,這種病毒主要攻擊肝臟,造成發炎與損傷,感染初期往往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患者在感染多年後才發現病情,已經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台灣C型肝炎盛行率相較其他國家偏高 中南部地區和特定族群要留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估計約有7,100萬人感染HCV,其中相當比例最終將發展為慢性疾病,而在台灣,C型肝炎的盛行率相較於其他國家偏高,尤其在中南部地區和特定族群中更為明顯,長期以來都是國內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之一。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指出,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但由於其病毒特性和對藥物的反應,隨著新一代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出現,治癒率大幅提高,使得C型肝炎從「難以治癒的慢性病」轉變為「可治癒的病毒感染」。
C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傳播 共用針具、刺青、穿洞皆有感染風險
C型肝炎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傳播,而最常見的6大傳染途徑如下:
1.輸血與血液製品:在1992年前,台灣尚未全面實施C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篩檢,因此當時接受過輸血的人可能暴露於感染風險中。
2.共用針具:例如靜脈毒品使用者共用注射針頭,是目前全球C型肝炎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3.不當醫療或針灸行為:若醫療器具未經適當消毒,也可能造成病毒傳播。
4.刺青與穿洞:使用未經消毒的器具刺青、穿耳等也有感染風險。
5.母嬰垂直傳染:雖然機率不高,但感染的母親仍有機會在生產時將病毒傳給嬰兒。
6.性行為:C型肝炎透過性行為傳染的風險相對較低,但若有多重性伴侶或性行為中有出血情形,仍需提高警覺。
值得注意的是,C型肝炎不會經由日常接觸如擁抱、親吻、共用餐具、咳嗽或打噴嚏傳染。
C型肝炎治療2014年起有新進展 健保全面給付DAAs藥物提高治癒率
陳柏諺醫師表示,過去C型肝炎的治療仰賴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療程長、副作用多且治癒率有限。但自2014年起直接作用型抗病毒藥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簡稱DAAs)的問世,徹底改變了C型肝炎的治療格局。
這類藥物以直接抑制病毒複製的方式作用,療程通常僅需8至12週,治癒率高達95%以上,且副作用大幅減少,常見的DAAs藥物包括Sofosbuvir、Ledipasvir、Velpatasvir等,不同基因型的HCV可使用不同的藥物組合進行治療。
在台灣,健保已全面給付DAAs的治療費用,使得患者只需負擔掛號費即可接受治療。這大幅提升了病患就醫意願,也有效控制了社區的傳播風險,不過,成功治療後仍需定期追蹤,特別是已出現肝硬化者,仍有發展為肝癌的可能,需要定期追蹤。
政府針對5大方向啟動消除C肝行動計畫 目標2030年根除C型肝炎
陳柏諺醫師說明,台灣自2017年起啟動「消除C肝行動計畫」,目標在2030年達成C型肝炎的根除,主要策略包含以下5個方向:
1.普及篩檢:針對45歲以上民眾及高風險族群(如曾經接受輸血、注射毒品者)提供免費C型肝炎篩檢。
2.擴大治療可近性:全面健保給付DAAs,讓確診患者能快速獲得治療。
3.教育宣導:透過媒體、公衛單位、地方衛生所等多管齊下宣導C肝知識,降低汙名化並提升民眾認知。
4.醫療院所合作:與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建立轉介系統,簡化診斷與治療流程。
5.高風險族群追蹤:針對注射藥癮者、收容人、洗腎患者等族群進行定期篩檢與衛教追蹤。
這些措施大幅提升了篩檢率與治療率,讓台灣成為全球推動C型肝炎根除的模範國家之一。
定期健檢、早期發現治療C型肝炎 是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關鍵因子
C型肝炎過去是一種潛伏多年、不易發現且治療困難的慢性病,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與國家政策介入,如今已成為可篩檢、可治癒、可控制的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關鍵。
陳柏諺醫師提醒,民眾應重視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有血液暴露或輸血史者更應主動篩檢;同時避免不安全注射、刺青與共用針具等高風險行為。透過政府的推動與全民的參與,我們距離「無C肝社會」的目標正逐步邁進。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肌梗塞症狀不僅只是胸痛 肩痛、噁心都是可能的徵兆
▸2025/9/20(六)免費健康講座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