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億預算強化醫藥韌性 推動「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

7023
陳如頤 報導
76億預算強化醫藥韌性 推動「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加上極端氣候、新興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衛福部積極推動「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為期4年,訓練醫療專業人員,改善設備設施,並且強化藥品供應韌性。臨床醫師建議,醫事人員應學習重大災難訓練,以便災難、戰時之醫療需求。


2024年衛福部提出「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為期4年 總經費為76.63億元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6月19日)舉辦「台灣韌性醫藥整備計畫」公聽會,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台灣位於地震帶,常遭遇颱風侵襲,再加上印太區域局勢不穩,需未雨綢繆,強化複合式災難下的醫療應變量能與專業能力,加強醫療專業人力訓練、地方政府與急救責任醫院的設備升級等。


2024年衛福部提出「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為期4年,總經費為76.63億元,除了原料藥之外,抗生素、輸注液、血袋以及必要藥品均為醫療行為中不可或缺,需要盡早整備、及早因應,在面臨危機、重大災難時,維護國人健康。


「藥品供應為韌性醫藥整備計畫重點」林靜儀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平時視為理所當然的物資,卻因交通中斷而短缺。俄烏戰爭同樣凸顯全球原物料供應的脆弱性。食藥署正盤點藥品供應鏈,盡可能減少因交通阻斷、廠商異常或原料供應中斷,造成的藥品供應衝擊。


台灣藥品仰賴進口特別是原料藥 2023年我國原料藥進口金額為66.29億元


東亞政經塾顧問、國會立委助理丁旗源於臉書表示,去年永豐輸液事件原因在於藥廠低價搶市,最後危害醫藥品品質,這凸顯我國在低價、且必要的藥品監管及市場供應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最終透過健保署編列11億元的公務預算用於輸注液與沖洗藥品的穩定專案,才讓缺乏輸注液事件落幕。


長久以來,台灣藥品仰賴進口,特別是原料藥(API),根據2024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生技產業白皮書》資料,2023年我國原料藥進口金額為66.29億元,其中約近半數來自中國(30.29億元),其次為日本(10.06億元)與印度(8.23億元)。


如此高度依賴,一旦出口國因政治、疫情或其他因素停止出口,本地藥品製造便會受到直接衝擊,丁旗源表示,「原料藥在醫藥領域中就是具有戰略價值的稀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面對全球藥品原料藥高度集中於中國與印度的現況,應該思考如何強化自身的醫藥品供應韌性,避免再次重演疫情期間的藥品斷鏈風險。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表示,在藥品許可證中,台廠占比超過8成,但台廠藥品許可證重複性高,原料端卻引賴進口,為一大警訊。此外,學名藥使用量高,給付卻低,顯示資源不足,加上醫病信任度不高,讓學名藥在我國發展備受挑戰。


急診醫學會承接衛福部醫療整備計畫 強調設備韌性維護、醫療量能整備、人員賦能


立委林月琴呼籲,政府應鼓勵醫師開立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以去年政策推動為例,原本生物相似藥的比例僅有7.3%、遠低於歐美國家,經過加碼補助後,使用率已提升至13%,但距離3年內達到30% 的政策目標,仍有不少努力空間。


在醫療方面,急診醫學會承接衛福部醫療整備計畫,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這項計畫共有3大部分。


1.「設備韌性維護」:包括地下醫療替代空間的盤點與規畫指引。


2.「醫療量能整備」:針對大型災難發生時的緊急調度與備援機制。


3.「人員賦能」:提升非外科醫師與醫事人員的外傷照護能力,並建立血液供應調度系統。


重症醫學會理事陽光耀指出,一旦爆發災難、戰爭,現場需要大量的非外科系醫事人員,目前醫學會培訓逾300名種子教師,推動重大災害賦能。建議,未來醫事人員換照應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各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應積極辦理訓練課程。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告別「濕」控人生! 醫盤點尿失禁4大類型與治療趨勢
▸眼袋顯老、臥蠶招桃花! 醫:眼袋生成位置在臥蠶下方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